多形性日光疹
多形性日光疹是一种常见于中青年女性的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春夏多见,常反复发生。暴露部位红斑、丘疹或痒疹样皮疹,重时非暴露部位也起类似皮疹。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在春末夏初季节发病,秋冬自然痊愈。皮损好发于日光暴露部位,以面及颈部多见。皮疹为多形性,病程约3~5个月。中医文献对本病的论述在宋代《圣济总录赤疹》中有“表虚卫气不足、风邪乘之,血脉留滞,中外鼓作,变而生热,热则痛痒,久不瘥。淫邪散溢,搔之则成疮”,说明先天禀赋不耐,腠理不密,不能密固卫表,若风热阳毒外袭则留滞血脉,郁于肌肤,风热相搏而发,或素体有湿,风邪外乘,郁而生热,复感阳毒,湿热阳毒搏结,淫邪散溢,熏蒸肌肤而致。清热解毒祛湿为本病的基本治法。
【病案举例】
施氏等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多形性日光疹54例效果显着,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00例患者全部来源于本院门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18~60岁,平均29.5岁;病程0.5~15年,平均2~3年。对照组46,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16~57岁,平均26.3岁;病程1~10年,平均2~6年。治疗组中红斑型29例占53.70%,表现为鲜红色水肿性斑片或暗红色浸润性斑片,境界清或不清;湿疹型15例占27.77%,表现为簇集分布的小丘疹、丘疱疹、水疱及糜烂、外观如湿疹;痒疹型3例占5.56%,表现为豌豆大小至黄豆大小的孤立散在的痒疹样损害混合型7例占12.96%,分片或同时出现上述症状。对照组中红斑型21例占45.65%;湿疹型16例占34.78%;痒疹型2例占4.35%;混合型7例占15.21%,皮疹分型及表现同治疗组。全部患者查血、尿常规均正常。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氯化喹啉0.25g,每天2次。抗组胺药2种合用(酮替酚片1mg,每天2次,特非那丁片60mg,每天2次)。外用含激素的抗炎制剂氯地霜(本院自制制剂,含氯霉素和地塞米松)。治疗组除前述西药治疗外,加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处方:酒炒黄芩0g、酒炒黄连10g、牛蒡子12g、连翘12g、板蓝根15g、薄荷10g、白僵蚕10g、玄参15g、升麻10g、甘草6g、丹皮10g、木通10g、车前草30g。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用,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46例(85.19%),显效4例(7.41%),好转2例(3.70%),无效2例(3.70%),总有效率96.30%。对照组46例中,痊愈32例(69.56%),显效3例(6.52%),好转2例(4.34%),无效9例19.57%,总有效率为80.43%。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经t检验,P<0.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发率随访1年,治疗组中复发13例占25.00%,复发时间2个月~1年,平均9±1.2个月。对照组复发22例占59.46%,复发时间1个月~1年,平均7±1.3个月。
讨论:多形性日光疹是一种与日光照射直接有关,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的光变态反应皮肤病。根据本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舌苔脉象,确定病机应为阳光之热毒挟风,袭于肌肤,与久蕴之湿热搏结于腠理而致本病。
故治则应定为清热解毒、疏风利湿、凉血散瘀。普济消毒饮加减对本病有良效,本方有清热解毒、疏风消肿的作用,加入木通、车前草清热利显,丹皮凉血散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疏风利湿、凉血散瘀之功。合并西医治疗,临床观察显示,无论在痊愈率、总有效率、起效时间或是复发率方面,均比单纯使用西医治疗为好,且无明显的副作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