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证。本病属中医学“痹证”、“历节”范畴。其多为年老体弱,风寒湿邪侵袭机体留滞经络,导致经络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以肌肉和关节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变形为主的一系列证候群。
【临床应用】
台氏采用中药四逆汤加味为主治疗肩周炎60例,痊愈25例,占42%;显效27例,占45%;好转6例,占10%;无效2例,占3%,总有效率97%。
【病案举例】
1.台氏治疗病例,患者,女,51岁。2005年12月4日初诊。主诉:右肩关节周围疼痛10年,加重20天。查体:右肩峰、三角肌、右喙突压疼明显,右上肢不能外展、后伸、上举等话动,疼痛牵及右前臂,痛苦面容,寐不宁,纳差乏力,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弦。线摄片示:右肩关节面光滑,肱骨头大结密度增高,骨质疏松。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但采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故予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化瘀止痛的中药治疗。予以:当归10g,炒白芍30g,黄芪30g,桂枝12g,姜黄10g,丹参15g,制川乌9g(先煎),细辛5g,通草10g,甘草10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并配全药渣外热敷患处,服15剂后患者右肩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轻度受限,继服15剂后诸证消除,为巩固疗效再服15剂,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按:方中当归补血活血,桂枝温经通脉,二药合用动静相兼,寓补于行,寓行于补,养血温通;白芍养血和营,敛阴,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和营之内有调卫之力,配桂枝一收一散,一寒一温,互相制约,收调营卫,和气血,益阴止汗之功;甘草缓急止痛;与桂枝相配温中补虚,通利血脉,有温阳散寒、缓急止痛之功;细辛温经,佐以通草通经脉,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调和诸药;黄芪补气行气活血,以治血虚生风;制川乌温经通络止痛;丹参、姜黄、威灵仙祛风活血,以加强止痛作用。并用药渣外热敷,内外合用加强协同作用,故诸药合用共奏温经通脉、养血活血止痛的功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故对正虚、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肩关节周围炎临床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高氏2治疗病例,患者,男,50岁,2002年3月3日初诊。左~。
肩关节疼痛2个月,夜间剧痛,功能活动障碍,抬肩困难,梳头、穿衣均感作痛,抬举受限。近半月来,因气候变化症状加甚,检查:右肩关节肩峰突部,肱骨大结节处及关节后侧压痛明显,牵拉受限;右肩关节上举120度,外展60度,后伸30度,内外旋30度,舌淡苔白腻,脉弦细,证属痹证,气血虚,寒邪阻滞经络。治以补气血,温经除湿,通络止痛。当归四逆汤每日1剂,水煎2次饭后分并嘱药渣复煎熏洗热敷患处,活动关节,以上方加减连用28剂而愈,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韧带及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属中医学“痹证”
(肩凝)范畴,乃因中老年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卫外功能低下,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或肌肉筋骨失养,不耐外伤和劳损,致筋脉痹阻,气血凝滞,痰瘀胶结,筋腱肌肉间粘连活动受限。拟当归四逆汤为主治疗,方中:北芪、当归、川芎补益气血;桂枝、川草乌、细辛、白芍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羌活引药上行,祛湿、通络;川三七、川芎活血祛湿通络止痛;大枣、炙甘草调和营卫,诸药配伍,标本同治,共奏益气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取药渣复煎熏洗热敷患处,乃可共助药力刺激和皮肤渗透作用,促使皮下组织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并有止痛作用。并嘱患者每天坚持局部关节的活动,能促进疗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