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以指代针
推拿与针灸同为中医外治法。以手指点压刺激腧穴,称为指针或点穴,可以起到与针灸类似的作用,谓之“以指代针”。宋代已经有了“指针”“以指为针”之说。明代《针灸大成》有“手法代针”“以手代针之神术”的记载。清代《针灸逢源》卷五专论推拿法,“以指代针”为其特色。《厘正按摩要术》在小儿推拿中运用了“以掐代针”之法。
《按摩十法》将针灸之理法应用于推拿,倡导“指针按摩术”。认为:“指针,按摩术也……其实按摩诸术,与金针之迎随补泻无二理……人必深知经络脏腑气血往来顺逆之道,而后能以手运气,以指代针,闭者为之开,聚者为之散,有余者损之,不足者益之也。且按摩与金针并行不背,金针取效速而暂,按摩取效缓而时久。”“金针有不能尽刺之疾,又必赖按摩以辅之。”
十二、推拿代药
古人将按摩手法与药物制剂结合运用,谓之膏摩。其作用主要是手法助药力,故《圣济总录》宥“手当千遍,药力乃行”之说。而到了清代以后,则直接将推拿手法或操作法的作用,用中药或中药方剂的作用来比拟。如清代《幼科铁镜》之“推拿代药鲁
赋”认为:“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来滑石、羚羊;水底捞月,便是黄连、犀角;天河引水,还同芩柏、连翘。”这是用小儿推拿的操作法,来代替作用相似的中药。民国时期女推拿家马君淑在《推拿捷径》的“推拿代药骈言”中强调:“宜按宜摩,寓有寒热温平之妙;或揉或运,同一攻补汗下之功。”“推上三关,温能发表;退下六腑,凉可除烦。”“术施神阙,宛然导滞温脾;水取天河,不亚清心凉膈。”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