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的作用原理(2)

养生之家导读:中医按摩的历史悠久,在远古时期,中国就有推拿医疗的活动。当时的人们在劳动中遇到损伤而发生疼痛时,本能地用手法按摩痛处,就会感到疼痛减轻或消失。

三、舒筋缓急

中医所说的“筋”,泛指肌肉、肌腱、筋膜、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椎间盘、关节软骨盘等软组织,而主要以骨骼肌、肌腱为主。肌肉软组织受到伤害性刺激后,在发出疼痛信号的同时,还会引起保护性的肌肉收缩、紧张乃至痉挛,口久不愈,会造成挛缩,古代有筋急、筋缩、筋挛、筋短之称。筋伤,大致相当于软组织损伤。《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记载“筋”伤的变化有“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 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之不同,均可“摸”而知之。似摸法的基础是对骨骼、肌肉解剖知识了然于胸。“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推拿有明显的舒筋缓急作用,一方面是运用拔伸手法,拉长紧张、痉挛的肌肉而直接缓解肌痉挛;另一方面通过刺激压痛点消除痛源而间接解除肌紧张。如《按摩十法》提出:“筋缩不舒宜多伸。”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榱法、按压法、拿法、拔伸法等。

四、调利骨节

推拿调利骨节主要体现在纠正关节脱位、骨错缝及其功能失衡。战国时期的《引书》最早记载了以手法整复治疗“失歆”(颞颌关节半脱位)。《唐六典》记载唐代不设正骨科,按摩科在“除人八疾”之外,还负责“损伤折跌者,以法正之”,“谓欲使骨节调利,血脉宣通,即其事也”。《千金要方》主张:“小有不好,即须按摩绥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也。”并提出了每天“蹋脊背四肢一度”的按摩法。明代有针对全身关节的“大度关”按摩法。清代胡海鳌《医学举隅》认为推拿能“舒筋骨、利关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强调手法为“正骨之首务”,并论述了正骨手法的正合骨缝作用,即:“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瘀聚凝结,若脊筋陇(隆)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膂始直。”推拿调利骨节除了放松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手法以外,常用的手法有屈伸法、拔伸法、扳法、旋转法、摇法、抖法、踩跻法以及关节松动法等,或在㨰法等手法操作中配合患者的关节被动运动。还可以指导病人自我锻炼五禽戏、易筋经等功法。

五、补肾益气

腰为肾之府。推拿补肾,常在腰部施术,特别是在腰部的命门、腰阳关、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等腧穴,小腹部的气海、关元也是补肾要穴。循经远道取穴,则以涌泉、太溪等肾经腧穴为主。手法多取摩法、擦法等。还可运用膏摩法,手法结合药物,而发挥补肾作用。如宋代以后流行的摩腰膏。《丹溪心法》记载的“摩腰膏”主治“老人虚人腰痛,并妇人白带”。《太平圣惠方》云:“肾脏久冷,宜用摩腰丸方……每用两丸热炙手,于腰间摩,令热彻为度,偏壮益肾气。”清代《兰台轨范》也记载:“有人专用丹溪摩腰方治形体之病,老人虚人极验,其术甚行。”《韩氏医通》推荐用“外鹿髓丸”配合摩腰膏等,“以擦摩肾俞,大补元阳。凡骨节痛,属虚寒者,其效如神。”

自我按摩也是中医推拿补肾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擦涌泉、摩丹田、擦肾俞等操作法。《居家宜忌》云:“每夜以手握擦涌泉穴,左右各三百,甚益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