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一个现象极其重要而又会被我们经常忽视:尽管目前我们的生活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但最好不要让自己的身心总是处在一种过于舒适的状态。虽然舒适和满足的确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追求与目标,但过度却也和欠缺一样,是对自身自愈功能的一种干扰和破坏,这主要也体现在用进废退的原理上,舒适使产生自愈的感应功能难以得到使用,导致身体的自愈机能下降。
外界一些不是很惬意条件的刺激,往往能像负面意识的作用一样,有效激发身体自愈功能的启动,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提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而舒适恰恰却是对此的一种阻碍,而且使我们难以有效凝聚意识,激发潜能,提高在生活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主动忍耐和承受一些不很舒适的刺激可以提高身体的相关功能,但要在身体许可的前提下,在不产生损害的范围之内,例如天气变冷时我们大多只想增加衣服御寒,实际上人体对冬天寒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意识地进行适当的抗冻对提高身体机能和健康其实更为有利;此外保持适度的饥饿感对身体运行也很有好处,这并不是导致身体不适的饥饿,而是感觉不要太饱对身体更有益处。
当然这些行为都应该是一种平衡的反应,以及对适度的准确把握,之所以会提倡如此是源于当前我们已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为舒适的生活条件。如果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更需要的则是能够吃饱和穿暖,否则对身体更多的是形成一种破坏,反而危害自愈的功能。
生命的功能和运行极为复杂,生病是我们的身体运行发生障碍的一种表现和结果,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生理问题,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在内身体本身发生变化,导致身体运行和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二是意识问题,对身体的控制发生障碍和紊乱,让身体无法有效运行;三是身体内运行环境的改变和失调、运行秩序的混乱和失真,使身体的正常运转受到阻碍和影响。
这三种情况的出现要么是身体相应部位运行的病变,要么是被外界感染产生的病变,但归结起来大多都与体内温度环境有关,温度的改变一方面导致体内环境发生变化,使身体正常的感应活动被改变,从而让生命运行受到阻碍和破坏,另一方面使身体免疫能力下降,易受外界侵害,使自愈功能受损。
中国传统医学把人体当作一个整体系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把握身体呈现出的各种现象来确定病变和问题,根据相生相克、彼此平衡的原理,着重从自然中选取适当的药物,采用相应的措施来对付病变。这其实也是一些其他生命对付生病的方法,只不过这些低级生命的治病较为初级和原始,仅仅只有本能而没有理论和提升。中医源于自然和生存法则,原理和医效有其合理性,相对的副作用也较小,但过多以古老哲学思想为治病原理,不具体又难以把握和突破,治病过程往往不太准确、不太精确又相对缓慢,过多依靠经验和文献又难以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
西方医学主要通过技术的手段和实验的方法研究人体,是实证性质的科学,符合人类知识和技术进步的要求,较为准确和精确,较好地体现了我们人类的技术和能力,但由于认识和技术的限制,无法有效地了解和解决身体的所有问题,而且往往局部病变的治疗却伤及全身。由于生命功能的运用和抑制并存,我们用技术的原理、人为的方法,而不是遵从自然的法则,使治疗总是会形成“按下葫芦浮起瓢”,一种技术解决手段却导致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产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