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人总觉得自己有病?疑病症治疗与克服

养生之家导读:人进入老年期,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身体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舒服.出现这样的情况多半是“疑病症”。那么为什么老人总觉得自己有病?下面介绍疑病症治疗与克服。

文章目录

为什么老人总觉得自己有病

人进入老年期,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身体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舒服,这本来是正常现象,属于自然规律。但是,有许多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老 人,凡自己患了一种病,哪怕出现一种症状,便对照医学书籍或科普文章进行比较分析。由于对医学的一知半解,通常是越比越像,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切和紧张,周而复始地为莫须有的症状焦虑不安,由此而产生恐惧、悲观的消极情绪,给家庭生活带来阴影。

老年疑病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属于常见的心理疾患,因而消除老年人的疑病情绪,主要应采取心理治疗方法。从病人的内心深处和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入手, 运用亲切关怀而又通俗易懂的言语来说明精神与疾病的关系,实事求是地向病人解释病情,使恐惧的心理逐渐弱化,从而解开郁结在心中的疑虑。要培养病人树立乐观主义的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有了稳定的情绪,才能增进健康。

倘若消极悲观,精神萎靡不振,成天无病呻吟,结果弄假成真,反而闹出大病来。同时引导病人正确地理解医学知识,不要盲目地照搬照套,自我取意。必要时可到医院做些检查,排除顾虑,有助于病人消除疑病情绪。另外,还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集体娱乐活动,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爱好,寻求丰富多彩的生活乐趣和活动领域,可使老年人逐渐淡化疑病情绪。

无病呻吟,常会弄假成真。

疑病症的治疗方法

疑病症毕竟还是心理疾病术语,重在“心药”。所以疑病症可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

1.心理治疗

(1)打消疾病顾虑。疑病症患者通常会因为怀疑自己有病,整天闷闷不乐、愁眉苦脸的,这样只能加重疑病症。所以,要想治愈疑病症,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打消自己的疾病顾虑。

(2)适当进行户外运动。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当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疑病症状,帮助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所以,应鼓励患者带着自己的不舒服,千自己该干的事情,从而获得有用感和有价值感,改善自己的不良心境。

(3)离开患者角色。许多疑病症患者容易沉浸在患者的角色中,不能自拔。家属要向患者说明其疾病性质不是功能性的,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

(4)转移注意力。疑病症患者要将注意力从自己的“病情”上转移出来,不过分地把自己的身体状况放在心上,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发展几种爱好,这样就没有精力过分地关注自己了,从而把病情置于脑后,这样就有利于消除患者的躯体不适,并使其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具有充实感和成就感。

(5)完善自己的个性。疑病症患者要胸怀宽广、不拘小节、拿得起放得下,凡事多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多看看事物积极的‘面,提高自己对生活的信心,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这样自然就不会总是疑神疑鬼的,疑病症也就无从说起了。

(6)积极的心理暗示。从医生那里得到自己什么病也没有的答案后,患者还是会想象自己有病,这是因为其心理上已经形成了某种习惯。所以每当怀疑自己生病的时候,要经常做一种自己没有病的心理暗示,这样,疑病症自然就会慢慢地消失。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抑郁、焦虑等情绪症状,可使用抗焦虑与抗抑郁药如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苯二氮卓类药物等。对于确实难以治疗的病例可选用小剂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利培酮等以提高疗效。

老年人疑病症的自我调整

灾难过后,灾难的亲历者大多都会产生创伤后的应激心理反应,这是人对异常环境和事件的正常反应。老年人生理上处于衰退期,行动不便,各器官的生理功能衰退,认知功能、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水平都开始下降,防御反射减退,机体对各科I外环境的适应和反应能力均较差。在遇到灾难的强烈刺激、承受重大灾难的压力时,大部分的老年人会有一些情绪或心理耗竭反应,这一系列的身心反应是在异常或非常态状况下出现的正常反应,但是有的老年人出现疑病症状,总感觉这里或那里有些不舒服首先,老年人如果感觉自己身体不舒服,可以适当放松自己的心情.想一些愉悦开心的事情和乐观端正的心态是抑制疑病的前提:

其次,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体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充实自己的日常生活,不要独自臆想不会发生的事情二再次,面对这样的主观感受,老年人可以多与身边的朋友交流沟通,寻求与他人倾诉等方式减轻自身压力,当对方也有同样的感受时,自己就会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最后,老年人要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好,吃饭、睡觉要有规律,坚持每天锻炼身体或做一些体育运动,树立身体健康的信念。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会逐渐恢复到平时的心态怀疑自己有病,总感到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就会消失。

疑病症的特点

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本来是件好事,然而凡事都要谨防“过犹不及”,有些人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哪里有点不舒服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到医院去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比如有一个人从一份医学杂志上看到肝炎可以遗传,吓得脸色立刻就变了。原来他父亲患有肝病,他觉得自己也有了这种病,到医院检查,却发现什么病都没有。

曾听一位医生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来找他,说自己胃胀,甚至感到胃蠕动变慢,食物通过都有困难了,他肯定地对医生说:“我得了胃癌。”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他只是有点消化不良,问他为什么凭空说自己得了胃癌,他说书上就这样写的,越看越觉得自己得了这种病。

这就是疑病症,这种病的患者会因自己体内的某些轻微不适而表现出高度紧张和担心,并努力寻找引起这种不适的原因。另外,这些人诉说的症状分散而多样化,涉及身体的不同部位,而且诉说的症状明确、细致。比如第二个例子中那个人竟然能感觉到胃的蠕动,事实上,人是根本感觉不到胃蠕动的。

凡患疑病症的人,基本上都有敏感、多疑,以及主观、固执的性格特点,加上缺乏医学知识,又总是断章取义地去运用医学知识,在自我暗示的作用下,产生错觉。有的人虽然身体有点小毛病,但看得过于严重,整日忧心忡忡,也可能引发疑病心理。

当一个人产生了疑病心理或患有疑病症的时候,就会陷入无尽的烦恼中,不仅损害身心健康,还会因为无病乱投医而给自己增加经济负担。因此,有疑病心理的人一定要努力使自己相信医生和科学诊断,这样将有助于疑病心理弱化甚至消失。

要消除疑病心理,关键在于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打消对疾病的恐惧。“心病还须心药治。”如果医生说的和医院检查的结果都不能让你相信没病,那么就应该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天,只有从心理上解决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身体“疾病”的困扰。

有疑病心理的人,要多与朋友及亲人交流,见多识广才能心胸宽广,最好能多学一些医学知识,而不是断章取义地用在自己身上,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关内容

养生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