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吃了不熟的豆浆会中毒?
豆浆作为我国传统的饮料,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豆浆味甘性平,能补虚、清火、化痰、通淋,不但容易消化吸收,而且营养价值高。豆浆中蛋白质含量高,品质优良,不亚于鲜牛奶。铁的含量更比鲜奶多得多。由于它含的脂肪大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没有胆固醇,所以老、中、青、幼皆宜饮用。
但是如果豆浆烹调不得法,煮得不熟,吃了容易中毒,一般食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即可发病。开始可出现食道和胃有烧灼感,继之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及腹痛;少数病人可有腹泻。严重时可引起全身虚弱、痉挛及呼吸困难等。
为什么会发生上述中毒症状呢?这是因为生豆浆中含有一种苷一一皂素,它不但对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充血、肿胀及出血,而且它还能破坏红细胞,故有溶血作用,但这种毒素,在高温中即可被破坏。
所以我们煮豆浆时,一定要煮熟煮透。由于煮豆浆很容易糊底,因此开始沸腾出现泡沫时,有人往往误认为已经煮熟了,其实刚煮开时水温只有80~90℃,必须继续再煮至100℃持续数分钟,方能将全部毒素破坏。这一点在托儿所、中小学校、医院、集体食堂煮大量豆浆时更应注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