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加减治头痛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阳虚头痛为中医学对头痛的一个辨证分型,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阳虚头痛为中医学对头痛的一个辨证分型。头为清阳之府,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若阳气亏虚,清阳不升,脑髓失养;或阳气亏虚,寒自内生,寒凝血滞;或阳气亏虚,风邪侵袭,上扰清窍,均可导致头痛。阳和汤药证相合,临床常可取得佳效。

【临床应用】

翟氏等14报道以阳和汤加味治疗阳虚头痛50例,其中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者30例,血管性头痛者17例,鼻窦炎者3例。药用鹿角胶(烊化)、全蝎各10g,熟地30g,肉桂(后下)白芥子、炙甘草各6g,麻黄1.5g,炮姜3g,炙黄芪15g,川芎20g.阳虚寒甚加炮附子9g,前额部头痛加白芷9g,两侧部头痛加柴胡6g,巅顶部头痛加藁本9g,后枕部头痛加羌活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5剂为1疗程,服药2~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痊愈(头痛及其他症状、体征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36例,占72%;显效(头痛及其他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偶有头痛)11例,占22%;无效(服药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3例,占6%;总有效率为94%,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朱氏15报道治疗1例外感寒邪、伏阻少阴之巅顶头痛,患者巅顶痛剧,昼夜不减,面白无华,背脊时时发冷,肢倦乏力,舌紫暗苔薄白,脉沉细缓,以阳和汤散寒开痹,温振少阴之阳。服3剂后头痛背冷减轻,连服10剂,诸症消失。

【病案举例】

1.赵某,女,54岁,1997年10月21日就诊。主诉:巅顶部头痛5年,加重10天。患者5年前因汗出受冷风吹拂而致巅顶部头痛,痛势剧烈。在某市医院就诊,经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神经性头痛。给予西比灵、谷维素等药物,症状无明显改善,需长期依赖解热镇痛药物。1天前因遇雨淋,患者头痛加重。诊见:面色晄白,巅顶部头痛,痛势剧烈,不断呻吟,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诊为头痛,证属阳气亏虚,风邪侵袭,上扰清窍。治宜温阳益气,祛风通络止痛。用阳和汤加味方加藁本9g,服药3剂,头痛明显减轻,畏寒肢冷消失。继服5剂,诸症全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方中鹿角胶生精补髓,温阳养血;熟地温补营血;肉桂温补肾阳;炮姜温中和阳;麻黄宜通阳气,祛风散寒;白芥子辛散走窜,消阴寒痰湿凝滞;炙甘草调和药性。于方中加善于补气固表的黄芪补气升阳,“善治诸经头痛”(珍珠囊》)的川芎活血止痛,善治“外风内客”(《本草从新》)的全蝎熄风止痉、通络止痛,诸药配伍,具有温阳益气、养血益精、散寒通滞、通络止痛之功效。临床观察表明,该方不仅对头痛具有明显止痛效果,而且对患者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阳虚症状亦有明显疗效。该方温而不燥,补而不腻,临床观察未见不良反应,确为治疗阳虚头痛之良方,值得进一步探讨。

2.黎某,男,51岁,教师,1991年10月12日就诊。因房事太过,渐至头痛1年。痛势较缓,时作时止,遇寒冷、劳累后则头痛更甚。疼痛部位从巅顶连及后脑,畏寒怯冷:见风如直入脑户,得温得按则痛减,伴腰膝冷痛,健忘,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此为督脉虚寒所致,治以温肾散寒,升阳止痛。方用阳和汤加味:熟地、桂枝、制附子、白芷、川芎各15g,鹿角胶(烊化)20g,炮姜炭、白芥子各12g,麻黄、升麻各6g,炙甘草6g。服药1剂,头痛减半。继服2剂后头痛诸症全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16

按:头痛一证,有外感、内伤两端。此案病由房劳过度,肾精耗损,阴凝其间,阳气不能上达,督脉虚寒所致。故用阳和汤加川芎、白芷,使阳气和、阴凝散而头痛止。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