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加减治慢性肾小球肾炎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发展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发展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临床以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损害为基本表现,属中医“水肿范畴。张景岳认为:“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证,治宜温补脾肾,此正法也。”本病多属本虚标实证,脾肾阳虚、气血亏损为本,水瘀互结为标。肾虚不能固摄则精微下注(如蛋白尿);肾亏精不化血,脾虚生化乏源,则气血亏虚(如血浆蛋白低、贫血等);肾阳虚则水气泛滥,脾阳虚则水湿内停,加上久病入络、久病必瘀而致水瘀互结。对此虚实夹杂之证,历代医家颇感棘手,阳和汤临床用之可获较满意效果。

【临床应用】

采用阳和汤治愈慢性肾炎的临床报道不多见。近年刘氏报道以阳和汤加益母草、附子、茯苓、白术细辛为基本方治愈1例慢性肾炎久治不愈患者。夏氏32亦有类似报道。目前报道应用阳和汤治疗本病,疗效虽佳,但均为个案,阳和汤治疗本病是否有普遍性,尚有待于临床的进一步实践证明。

【病案举例】

1.王某,男,68岁,教师,1998年2月25日就诊病人浮肿2年余,反复不愈,曾用防己黄芪汤、五苓散有效,但再用则不效。化验检查:尿蛋白(++),血尿素氮12mmol/L,血肌酐167mol/L。曾被西医诊断为慢性肾炎。又全身浮肿,下肢为甚,腹胀甚,便溏,尿少,伴腰膝酸冷,无力,舌淡紫,脉沉细,证属阳虚水泛,治当温阳利水,拟阳和汤加减。处方:麻黄3g,鹿角胶10g,熟地15g,白芥子10g,干姜6g,桂枝10g茯苓20g,白术15g,木香6g,甘草3g,益母草15g,泽兰15g,丹参15g用7剂后,尿量增加,水肿稍减。又用7剂后,水肿消大半,大便成形,尿蛋白(+),血尿素氮8mmol/L后去泽兰、益母草,加用黄芪30g,续服半个月后水肿消、尿蛋白转阴,血尿素氮、血肌酐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73

按: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水停瘀滞,故下肢浮肿、腰冷、尿少,以阳和汤加益母草、泽兰,温阳化气,化瘀利水;脾阳虚衰,则腹胀、便溏,以苓桂术甘汤加木香,温脾行气利水。全方温阳化瘀利水,因此得效。

2.鲍某,男、55岁,1997年4月11日就诊。主诉:反复浮肿1年余伴腹胀、尿少、纳呆1个月患者于1年前开始出现全身浮肿伴尿少、纳呆,曾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型,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浮肿消退,好转出院。出院不久即自行减量,停服激素。1个月前复出现全身浮肿、伴腹胀、尿少、纳呆,自服中草药效果不佳,而复来诊治现症: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尿少,纳呆,腹胀,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肢冷腰酸,倦怠短气。查体:血压150/95mmH,精神欠佳,贫血貌,面部浮肿,腹软,无压痛,移动性浊音(),双肾区叩击痛,,

(+),双下肢凹陷性浮肿,舌质淡暗体胖,苔白腻,脉沉细弱。

实验室检查:Hb70g/L,尿蛋白(++),颗粒管型(++),血浆蛋白42.9g/L,白蛋白21.3g/L,血肌酐152.8mol/L,血尿素氮19.5mmol/L。四诊合参,中医诊为水肿,证属脾肾阳衰,气血亏虚,水瘀互结。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养血,化瘀利水。方用阳和汤加益气健脾、化瘀利水药。处方:千地黄30g,鹿角霜15g,嫩桂枝10g,干姜6g,淡附片10g,生麻黄6g,生黄芪30g,仙灵脾15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30g,益母草30g,大腹皮30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4剂后,浮肿、腹胀消失,胃纳增加,仍感腰酸乏力。原方去麻黄、益母草、大腹皮,加枸杞子15g,桑寄生15g,山药15g,当归10g以补肾益血,续服30余剂,自觉无明显不适;化验复查示Hb96g/L,尿蛋白(+),血浆蛋白56.2g/L,白蛋白33.6g/L,血肌酐、尿素氮正常范围。于是带药出院,定期复诊,至今病情稳定。12按:本病属本虚标实证,脾肾阳虚、气血亏损为本,水瘀互结为标。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谓:“又有标实而本虚者,泻之不可,补之无功,极为危险。”故治疗当标本兼顾,补虚泻实并举。方用阳和汤温阳补血,加附子、仙灵脾增强温肾之力,且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养血,健脾利水;益母草、鹿角霜化瘀利水;麻黄、桂枝、大腹皮能开宣肺气以利水消肿,使上窍通则下窍自利,即“提壶揭盖”之法。

综观本方,配伍精当,药证合拍,故使顽疾得愈。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