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又称白塞综合征,是一种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多系统疾病。口腔、眼、生殖器、皮肤为本病好发部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本病为免疫异常性疾病,与病毒、链球菌及结核菌等感染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部分患者有遗传易感性。临床表现为口腔溃疡、眼部损害、生殖器溃疡和皮肤的损害,还可出现关节、胃肠道、肺、心、肾、附睾及中枢神经系统等病变。
本病相似于《金匮要略》所述之“狐惑病”症状临床多见虚中夹实,阴阳不济,咎由湿热邪毒蕴结心肝脾经络,上熏下迫所致。
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脾积热上蒸即现口唇舌溃痛;肝开窍于目,肝经湿热循经上越,则双目红赤;肝脾两经湿热下迫,则阴部红肿溃疡,乃因阴部是肝经循行之部位。中医治疗本病宜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大法。
【病案举例】
刘某,女,28岁,已婚,农民。1977年5月初诊:自述3个月前患口腔炎,嘴唇周围溃疡,不欲饮食,眼结膜发炎,巩膜充血,视力模糊,时有头痛头晕,经当地西医诊治,症情好转,但无根治,前来求余诊治。查体:面色无华,神态急躁表情苦闷、血压15.310.9kPa(115/82mmHg),体温38.4℃,便秘、尿赤,喜冷饮,舌红、苔黄略燥,脉洪数。诊为肝胃壅热,火毒过盛投龙胆泻肝汤合牛黄解毒丸加减,服药16剂,口腔炎症及溃疡处痊愈,巩膜充血及炎症已基本消失。时隔三个月后,又见口唇糜烂,巩膜发红,下肢发生结节性红斑,外阴部溃疡,全身烦躁不适。经内蒙某医院详查确诊为白塞病,亦经中西医治疗服用中药及各种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等1月多,但见效甚微,再次来求中医诊治,先以龙胆泻肝汤加味,连服26剂,口腔病症有显效,惟下部溃疡及下肢红斑疗效不显,后改拟黄连解毒汤合四物汤加减:黄连、甘草各6g,黄柏、山栀子、蒲公英、连翘各10g,当归、生地黄各20g,川芎、白芍、蛇床子、苦参各10g,地肤子、黄芩各12g,水前服,日1剂。先后共服58剂,医治两个半月,口腔及嘴唇溃疡已愈,外阴部溃疡及角膜炎亦痊愈,视力恢复、下肢结节性红斑甚本消失,全身症状消除,3年后随访,愈后再未发生此病2。
按:白塞病在临床上较为难治,其症候群如口腔炎及溃疡,外阴部溃疡,关节疼痛,眼结膜炎、视力模糊不清,甚至失眠,下肢结节性红斑等,据临床观察不一定同时发病,一般来说,在初病时往往是先出现两种左右的症状,但在诊治时必须考虑到白塞病的可能因素,方可治得及时有效,免致反复本例开始以肝肾之火诊治,可是治好后不久又出现了另一些证候,乃与白塞病对照探讨,进行辨证施治,以清肝经湿热为主,兼清下焦湿热,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可治慢性血热及湿热之病症。如外阴部渍疡较重,则重用黄柏,如口腔溃疡较重,则重用黄连,加之蛇床子、苦参、连翘、蒲公英、地肤子等,加强清热燥湿止痒功效。
四物汤甘温之剂,其特点是养血和血,善补肝经之血和妇人经脉之血,若妇人体虚血弱,要重用当归、黄芪,两方加味合用,治愈了较为难治的白塞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