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口服、注射或皮肤黏膜直接用药后引起的机体反应,以皮肤黏膜急性炎症反应为主者叫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皮炎,但最常见的有磺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其皮疹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多以1~2种皮疹为主。皮疹多为泛发性,对称性分布,自觉瘙痒、灼热。重型药疹可伴有倦怠、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部分病例可伴有黏膜损害和内脏病变,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等危象。除少数重型药疹外,一般病程短,停药及经适当治疗,约数日至3周即可痊愈。
中医文献把药物引起的内脏或皮肤反应,统称为“药毒”。
本病是由于禀赋不耐,药毒内侵,化为风热湿邪,外蕴肌肤腠理,甚则毒扰营血,内传经络脏腑所致。近年来单独用中药引起药疹的报道亦常见,如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等。本病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为主。
【病案举例】
王某某,38岁,1998年8月26日初诊。1周前患者洗澡后出现尿道不适,经查诊断为由解脲支原体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给予口服四环素,每次2片,每日3次。服药当日晚上9时许,患者自觉周身不适,继之阴囊局部皮肤麻木瘙痒,伴有烧灼感。遂意识到是药物过敏反应,自服氯苯那敏(扑尔敏)8mg2h后又症状如前,且烧灼感加重。又采用局部热敷法治疗,症状稍减轻,如此反复难以入睡。次日到医院就诊后给予阿司咪唑(息斯敏)、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药物治疗5~6日,效果不佳。刻诊:周身散见红疹,轻度瘙痒,入夜尤甚,阴囊表面红斑,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有2个溃疡,红肿稍痛,大如黄豆,小如米粒,边缘清晰,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数。诊断为药疹。证属风热侵袭,热毒内盛。治以疏风散邪,清热解毒。药用:羌活9g,防风9g,荆芥穗9g,川芎6g,蝉蜕12g,僵蚕9g,薄荷6g,银花20g,党参12g,陈皮9g,黄连9g,黄芩9g,黄柏9g,栀子9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2剂后诸症减轻,5剂后皮疹消退,红肿消失,仍口干欲饮,加元参12g,麦冬12g,继服3剂,症除病愈。
按:本例患者口服四环素后24h内即出现皮疹,药物反应较快,证属风热毒邪侵袭腠理,故用消风散以疏风散邪,又可扶正祛邪而不致邪气内陷。口干欲饮、便秘、小便黄等症均属内有热毒,故加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二者合用共奏祛邪、清热解毒之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