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解毒汤加减治小儿腹泻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小儿腹泻病是由于肠道感染或消化功能紊乱导致的一系列症状,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小儿腹泻病是由于肠道感染或消化功能紊乱导致的一系列症状,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

有调查表明农村小儿腹泻的病原依次为致泻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而在城市则依次为轮状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与沙门菌。其中夏季多发细菌性腹泻,秋、冬季节则多发轮状病毒肠炎。发病较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脓血便为本病临床主症。

中医学称之为“小儿泄泻”。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无论感受外邪,还是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治疗上分辨寒热,审察虚实,辨证施护。

【病案举例】

张氏等应用黄连解毒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60例,男36例,女24例,男女之比为3:2,年龄最小2岁,最大6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6天。全部病例均有发热,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体温大多在38~39℃之间,少数重症病例在39.5~41℃之间,发热持续时间短者3天,长者达12天;大便次数最少者6次/日,最多者15次/日;伴抽风者6例,抽风1次4例,抽风3次2例,持续时间最短者2min,最长者5min;伴腹痛者25例伴恶心呕吐者8例;脱肛者12例。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少数可见吞噬细胞。

治疗方法:黄连解毒汤加减,因患儿年龄小,口服中药困难,所以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经肠道吸收,药用:黄连6g,黄芩9g,黄柏9g,白头翁15g,马齿苋30g,秦皮6g。腹痛者加元胡、木香、芍药、甘草;抽风者加钩藤、全蝎;呕吐者加姜汁。水煎2次,取汁200300ml,分两次保留灌肠,每次药液在体内停留半小时以上,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同时配合西药治疗:口服强必林或静脉点滴氨苄青霉素,抽风者给予地西泮(安定)或苯巴比妥(鲁米那),高热不退者给予物理降温及肌注阿尼利定(安痛定),并注意体内液体及电解质的补充,5~7天为1疗程。

疗效判定:治愈: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培养连续三次阴性;好转:症状消失或减轻,大便镜检正常,培养致病菌未连续转阴;无效:临床症状及大便镜检无改善。

治疗结果:60例均治愈,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按:细菌性痢疾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常发于夏秋季节。发病较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脓血便为本病临床主症本病好发于2~10岁的儿童,尤以2~5岁的发病率最高。夏秋之季,感染邪温热疠气,内蕴肠胃,外发肌表,故见发热;毒聚肠腑,上冲及胃,胃气不得下降,则恶心呕吐;湿热疫毒,化火最速,火盛风动,内迫心肝,所以见烦躁抽风;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脂络受伤,气血淤滞,化为脓血,故下痢赤白。治则清肠解毒,泄热开窍。方选黄连解毒汤加减,方中黄连、黄芩、黄柏、秦皮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白头翁、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元胡、木香、芍药、甘草行气止痛;钩藤、全蝎平肝熄风,清热镇惊,通络止痛。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