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是指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
西医认为本病是由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可分为无排卵性和排卵性两类。其中无排卵性功血约占85%,其异常子宫出血尚与子宫内膜出血自限机制缺陷有关。临床上最常见症状是子宫不规则出血,特点是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甚至大量出血。排卵性月经失调多发于生育期妇女,患者有排卵,但黄体功能异常,常见有黄体功能不足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两种类型。本病中医称为“崩漏”。一般以来势急,出血量多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净为“漏”。崩漏可相互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大衰,可变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也可成崩。《济生方》云:“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本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一般而言,由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所致。《诸病源候论》说:“崩中之状,
是伤损冲任之脉。冲任之脉皆起于胞内,为经络之海,劳伤过度,冲任气虚,不能制约经血。”证型以血热、血瘀、脾虚三型为多见,多用清热血、活血行瘀、益气固本进行治疗。亦有火毒型,往往被忽略,临床应辨证论治。
【病案举例】
(1)李某,女,48岁,因月经淋漓不断2月并大出血前来就诊。
当即作阴道B超:子宫多发性肌瘤,最大35cm×4.0cm,即输液止血,病情略好转即行诊断性刮宫,病理报告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劝其手术根治,患者不愿手术,要求服药治疗。以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十灰散合方运用,处方如下:黄连10g,黄芩15g,黄柏10g,栀子20g,蒲公英20g,败酱草20g,鱼腥草20g,银花15g,野菊花15g,连翘15g,侧柏叶15g,炒蒲黄10g,五灵脂10g,茜草根15g,仙鹤草30g,炒槐花10g,大蓟10g,小蓟10g。患者每月服药5~10剂,经期不停药。已3个月未见崩漏,且周期恢复正常,坚持服药,前后持续服药1年余,顺利停经。停经后1年随访,子宫肌瘤缩小,未见有何异常。
(2)魏某,女,46岁,因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周期紊乱来诊。
自诉每次月经就像患大病一样,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只能躺在床上。
现正值经前,担心像以往故来就诊。刻诊面红,舌红苔薄白,脉弦。上次月经色红量多。处方如下:黄连1g,黄芩15g,黄柏10g,栀子20g,蒲公英20g,败酱草20g,鱼腥草20g,银花15g,野菊花15g,连翘15g,侧柏叶15g,炒蒲黄10g,五灵脂10g,茜草根15g,仙鹤草30g,炒槐花10g,大蓟10g,小蓟10服药3剂,月经来潮,量减少,后又服药3个月经周期,诉周期正常,经量正常,精神好专,无需卧床。
按:更年期功血的病因病机,大多认为由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肾气不固所致,而对热毒所致者,往往不被医家所认识。火毒型功血的病因病机有以下三点: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年期患者认为自己体虚、肾虚,服用大量保健品及补药,加之过食肥甘厚味,胃热炽盛势在必然;②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肝郁化火,两者加重人体火毒。而冲脉隶属于阳明,妇女以肝为先天,肝胃火毒过盛,迫血妄行,形成崩漏;③子宫肌瘤由气血淤滞结聚成块,气血瘀滞久而化热、化火,形成火毒。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本病忌用补法,尤其兼有子宫肌瘤者忌用补法,否则子宫肌瘤越长越大,加重功血。方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十灰散合方加味,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专事清热解毒、清肝胃火蒲公英、败酱草、鱼腥草、银花、野菊花、连翘加强清热解毒之力;侧柏叶、仙鹤草、茜草根、大小蓟、槐花凉血止血;蒲黄、五灵脂止血不留瘀。全方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之力尤强。服用此方治更年期功血属热毒盛者,屡用屡验,丰富了治疗功血的方法。
(3)王某,16岁,1991年8月26日初诊月经淋漓不净1月,时多时少,多则如崩状,夹有小血块,颜色深红,稠黏,腰酸,头晕心烦,夜寐不宁,面色少华,大便干结。月经初潮14岁,常1月1行或3周1行,行则量多如注,需10~14天干净。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B超示子宫未见异常,血红蛋白70g/L诊断:青春期功血。证属心肾失交,冲任不调。治法:清心滋肾,调经止血。以黄连解毒汤加味,处方:黄连3g,黄芩10g,茜草10g,黑山栀10g,黄柏5g,丹皮5g,石莲子15g,香附9g,生地炭12g,白芍12g,龟甲12g,生龙齿12g。水煎服,日1剂。服药5剂,症情缓,经量大减,但觉神疲难寐,原方加远志再服5剂,血止、寐安。继续巩固治疗3个月,月经周期正常,全身症状消失,血红蛋白上升到110g/L随访未见复发2。
按:子宫的胞脉属心,系于肾,阴不足火易旺,心火亢动,又下及阴精,伤之肾气,引动肾火,致使胞络之血两无所归,故以黄连解毒汤清心火,心火不亢则血脉自无沸溢之患,配生地、白芍、龟甲,、
宁心涵濡心液,益肾滋育肾阴;石莲子交水火而媾心肾,安宁上下君相之火;茜草、丹皮凉血止血而不留淤滞香附调龟、芍之滞,芩、连之寒,使血脉得安而运行如常;龙齿收敛浮越之气以镇心益肾。通过调节心肾阴阳之升降,使胞脉宁静,行归藏之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