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
症状。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病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淤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证。该病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故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为基本治则。《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同时根据燥热轻重,病变部位,兼夹湿、痰、瘀、浊毒邪气之不同等具体病情,伤及脏腑,气血阴阳之不同,予以或清热泻火,或祛湿、化痰通络,或降浊祛毒及相应扶正之法。药物多用甘寒、甘淡平、酸甘性味之品。苦寒直折耗伤正气,或温燥、滋补厚味伤阴、滋腻之品,当宜慎用。健脾益气、滋补肾之精气为常用扶正之法,通络活血、祛痰利湿为祛邪常法。
【临床应用】
余秀慧等19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糖尿病2例,疗效满意。药用:黄连5g,黄柏15g,黄芩15g,丹皮15g,焦山栀15g,随证加减。
【病案举例】
(1)陈某,女,78岁,居民。1990年12月23日初诊。患者年迈体弱,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倦怠疲乏,神志时清时昏,不辨疏亲,近时记忆近乎消失,且饮食倍增,口渴多饮,且饮且尿,三消症状悉俱。经检查:尿糖强阳性,空腹血糖16.6 0mmol0,脑CT检查提示脑萎缩,血压28.0/13.1kPa。诊断:老年性痴呆、糖尿病。阅前医案卷,或滋阴益肾,或益气健脾,或豁痰开窍,均未见效。药用:黄连5g,黄柏15g,黄芩15g,丹皮15,焦山栀15g,3剂后三多症状骤见好转,几趋正常。查尿糖已转弱阳性,血糖仍保持以上水平,神志症状未见改善,前方既效,仍宗原方服药30余剂,虽神志症状依然,但尿糖转阴,血糖降至6.0mmoL,尿糖阴性,糖尿病告愈。
(2)DimilrisP,男,43岁,希腊人。1991年4月3日初诊。患者患糖尿病多年,虽经西药系统治疗(具体不详),但多饮多食多尿等临床症状始终未能得以控制,期间笔者正值在该国留居,以针灸、中医为业,多得信誉。患者闻讯邀诊。诊时症见:面色潮红,口渴引饮,烦躁多汗,舌红绛,脉弦数,尿糖阳性,空腹血糖14 mmol拟方:黄连50g,黄柏100g,黄芩100g,丹皮100g,焦山栀100g上药共研细末,分15天泡汁饮服。另每日煎服:羚羊角3g,桐斗12g。药后复查:尿糖转阴,空腹血糖7 7mmol,饮水、饮食、排尿均属正常。至1992年底尚未复发19
按: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病”范畴。临床上多责之为燥热与阴伤。《景岳全书》说:“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则消渴自止”,提示清火是治疗消渴的可取途径。查《本草拾遗》有黄柏“主消渴”,《别录》有黄连“止消渴”的记载。可见,以黄连解毒汤治疗糖尿病是有其依据的。
余秀慧等观察到,应用此方糖尿病的三多症状能迅速得以控制,一般于数天,个别病例可于数小时内症状见明显缓解,抑或消失。而且,随着上述症状的改善尿糖得到同步好转但是,血糖往往出现持续不降,个别病例偶有升高趋向,血糖与尿糖呈逆向动态发展。此等现象是否可以解释为:黄连解毒汤具有提高肾脏糖阈的作用。随着糖分排出的减少,代偿性多食、多饮得以纠正。而血糖的控制则有赖于辨证用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