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水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水肿,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又称原因不明性水肿。本病男女均可发病,但以女性为多,其水肿范围多局限于双下肢,亦有扩至全身者,多呈轻度或中度发作,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数年,常伴有头晕、失眠、乏力、纳差等。《温病辨·冶皿论》甲指出:“冶水首,个冶水阳冶气”。
所谓“治气”即包括益气和调气。盖气为阳血为阴,欲达阴平阳秘、气血调和、营卫通利之目的,必须健脾益气与养血和营并举。功能性水肿属本虚标实之候,患者虽肿而尿量正常,身虽多汗而肿势不减,治当着重健脾气,顾护肺气,养血和营。俟气血旺盛,营卫调和,气化有度,方可解除水液代谢障碍,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临床应用】
1.康国喜应用归脾汤治疗功能性水肿40例。经治后痊愈34例,显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
2.俞氏用归脾汤治疗特发性水肿45例女性患者,每日1剂,7剂为1个疗程,经治疗1~4个疗程后,25例痊愈(浮肿全部消退,随访3个月未复发,余症消失,13例显效(浮肿基本消退,偶尔间断性发作,程度较轻,余症减轻),7例无效(浮肿如常或加重),总有效率84.4%
3.王淑波采用归脾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特发性水肿31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年。证属气血两虚型20例,脾阳不足型4例,脾肾两虚型7例。30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5天,服药期间给予低盐饮食。治疗结果31例患者服药后浮肿消退者28例,好转3例,服药最少为1个疗程,最长者为3个疗程,服药期间无任何副作用
4.张宏吉从心脾论治特发性水肿患者,治疗以养心健脾法为主,佐以利尿,方用自拟加减归脾汤参以利尿渗湿之品。经治后患者水肿均消失,以半年内未复发为痊愈,计35例,占61.4%;以3个月后复发为好转,计13例,占22.8%;停药后不久复发为无效,计9例,占15.8%,总有效率为84.2%。
按:综观本组患者,大多是职业女性,年龄均在40岁以上,多数已接近或超过50岁,正气已虚,加之内外操劳,终日忙碌,竻俺过及必仂脾气。而水唯畏土具制在脾,脾则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体内,泛滥横溢,遂成水肿。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况脾虚则运化失健,不能将水谷之精气变化为血,心主血脉,血行脉中,血水本同源,血不利则为水也”,致使心脉血液容量不敷,久则心之气血更虚心之泵力不足,回流障碍,水湿停聚脉外组织中,亦成水肿。由于重力作用,故大多数患者越到午后肢体远端肿势越甚。前贤云:“脾阳不足,下焦虚寒,自然心气下陷,…非关风寒外者,此为内虚,其势较缓,而其本亦深”。
【病案举例】
侯某,女,52岁,1995年4月6日初诊。病史3年,双下肢浮肿,时轻时重,昼轻暮重,双下肢沉重无力经市、县医院多次检查,诊为“功能性水肿”。半月前病情加重,肿至膝下。在某诊所治疗,给予“双氢克尿塞”片,每次50mg,每日2次口服,无效,遂来诊。刻下症见: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夜重展轻,下肢肿胀,失眠多梦,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心悸不安,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辨证为:气血虚弱,营卫失调,气化失司。治当益气健脾,养血和营。以归脾汤加减:生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云苓15g,薏苡仁30g,扁豆30g,当归20g,阿胶12g(另烊化),枣仁15g,桂枝12g,白芍12g,陈皮12g,甘草6g,水煎服。服5剂后肿势渐退,效不更方。上方续投5剂,浮肿悉退,纳增,神爽,眠安。复投10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见再发。
按:功能性水肿主症为水肿,其发生与气血功能失调有十分密切之关系。水液之代谢与气血化生密切相联,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又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邪客》篇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人之气血津液本属一体,同出一源,均化生于中焦脾胃;张景岳《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病水者,水即身中之血气,但其为邪为正,总在于化与不化”;清·唐容川《血证论·肿胀篇》云:“气即水也,血中有气即有水,水与血原并行不悖”。因此,水液也是人体气血的组成部分,津血同源,津血互化,气血之气化正常,水液乃人体之正常营养物质;若气血之气化失常,则水液可成为水湿邪气而滞留于肌肤之中而成为水肿之证。《诸病源候论》为水肿“皆由营卫不调,经脉丕涩,脾胃虚弱所生”;《景岳全书·水肿篇》云:“盖水之与气,虽为同类,但阳旺则气化为水,即为精;阳衰则气不化水,而精即为水”。由此可见,水肿与气血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功能性水肿属于此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