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系统的一类常见病症,可单独出现,更常与其他疾病并发,相当数量患者较难治疗。各种病因引起冲动的起源与传导异常均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冠心病心律失常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一般认为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由于多年来人们受膳食结构、生活条件、社会竞争等因素影响,冠心病之心悸表现以心脾虚为本,兼有痰、郁、瘀等特点,多由虚而生痰,痰湿阻滞,血运不畅化生瘀血,致气血紊乱,血脉失畅。根据临床经验选用归脾汤“损其心者,调其营卫”,通过健脾化生气血,运化痰湿,使瘀血消、脉道畅而达到宁心安神之效果。
【临床应用】
1.黄燕萍等对53例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30人采用归脾汤加黄连治疗,对照组23人采用口服宁心宝胶囊,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两组病人均口服地奥心血康、肌苷、ATP,除心绞痛发作可含服硝酸甘油、高血压服用心痛定外,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4周后,心悸症状:治疗组治愈12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80%;对照组治愈4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52.2%。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70%;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43.5%(P>0.05)。归脾汤加黄连方与宁心宝对心电图改善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胡氏等用归脾汤加味治疗心律不齐26例,每日1剂,结果2个月后经多次心电图复查:显效14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81%。
3.廖帮忠辨证治疗心律失常120例,属心脾两虚型者予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并与用西药治疗的6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120例中基本治愈60例,而对照组60例中基本治愈仅8例。两组基本治愈率比较P<0.01停药15天后随访发现治疗组复发11例,对照组复发24例,两组比较P<0.05。
4.屈卫玲以归脾汤加减治疗早搏32例,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口服心律平,总有效率56.2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565.李留根等用归脾汤加味治疗心悸患者43例,治疗结果:治愈24例,基本治愈8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37%。
【病案举例】
1.患者,男,53岁,1996年3月25日初诊。自诉:半月前劳动中突然感到心慌、气短,心脏似欲跳出胸腔,约2分钟后心慌渐渐缓解,继乃汗出、头晕、恶心呕吐、倦怠乏力。2天后到某地区医院诊治,心电图正常,疑为阵发性心动过速。给予利血平、心得安治疗,服药后病情无好转,稍有劳累即发作而来我院就诊。当时患者气短自汗,神倦,头晕,心悸不安,活动后即发作,体息后减轻,伴失眠、面白无华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弱而数。诊为心悸,属心脾两虚型。治宜补血益气、养心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味:人参6g,白术10g,茯神15g,黄芪15g,桂圆肉10g,木香6g,当归10g,远志6g,酸枣仁20g,生姜6g,大枣5枚,龙骨20g,牡蛎20g,炙甘草3g.3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心慌未再发作,头晕、失眠、自汗均减轻,脉弱,舌质淡。守上方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572.罗某,女,46岁,干部,1993年1月29日初诊。近5年来常出现胸闷、心悸,曾在某医院诊断为阵发性心动过速,服中西药治疗,时轻时重。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善太息、失眠。1周前在某医院住院,经中西药治疗上症不减,出院后转我院门诊治疗。诊见:除上症外,面色白,脉虚大无力,心率126次/分,未闻及杂音,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速。西医诊断:窦性心动过速。中医诊断:心悸,证属心脾两虚。治以补益心脾,安神定悸。归脾汤加减,处方:党参、白术、当归、茯苓、木香(后下)各10g,炒酸枣仁25g,黄芪、炙甘草各15g,大枣6g,远志、砂仁、瓜蒌皮、瓜蒌子各12g.3剂,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心悸等症稍好转,守方续服3剂,心悸明显减轻,心率96次/,唯睡眠欠佳,咽不适,舌苔薄白,脉左细弱,右沉细而滑。证属痰湿上犯心阳,守方加法半夏、紫苏梗各10g,以豁痰开胸散结,连服10剂。2月15日三诊:诸症已除,心率:72次/分。守方去瓜蒌皮、瓜蒌子,服10剂善后。于4月、6月因感冒来诊时诉心悸无复发,嘱其常服归脾丸巩固。
3.孙某,女,47岁,1995年6月20日初诊。患者1982年始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1994年始自觉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心前区有短暂针刺样疼痛,经常发作。在某医院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服中西药治疗不效,于1995年3月在某医院住院治疗,经中西医治疗1个月,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出院。半月后出现心慌、心悸,活动时加重来诊,以炙甘草汤、生脉散等治疗1个月效不显。诊见:诸症无改善,心慌,心悸,气短,全身无力,每天下午因心悸不能活动,头晕头痛,口苦,大便干,纳呆,舌苔黑润,脉沉细无力、结代。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证属心脾两虚。拟归脾汤加减,处方:党参、白术、炙甘草、生黄芪、龙眼肉各15g,大枣6g,茯苓、当归、薤白、远志各10g,夜交藤、瓜蒌、合欢皮各30g,桂枝12g服7剂,症状稍减,脉细弱、结代。守方党参改太子参25g,续服7剂。三诊: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舌稍暗,苔薄白,脉细弱,结代消失,心律齐,心电图复查正常。上方再进10剂,症状消失,转服归脾丸善后。
4.罗某,男,75岁,教师,2000年8月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时服降压药治疗。6月初出现胸闷、心慌、心悸、气短等症,到某医院诊断为心房纤颤,服中西药后症状好转,8月复发,服药无效而转我院治疗。诊见:除上症外,兼有头晕,纳呆,面色淡白,疲倦,双下肢未见明显浮肿,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弱结代。BP:19/12kPa,P:84次/分,心律不齐,强弱不均,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检查示:心室率88次/分,心房率446次/分,心房纤颤。中医诊为:心悸,证属心脾两虚。治以双补心脾,安神定悸。以归脾汤加味,处方:白术、太子参、五加皮各15g,酸枣仁30g,黄芪、茯苓、薤白各12g,当归、木香(后下)、远志、炙甘草、陈皮各10g,桂枝、丹参各18g.5剂,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症状稍减,舌脉及心脏体征同前,守方再服5剂,症状好转,胃纳及精神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明显结代,P:8次/分,心房纤颜征消失,复查心电图:窦性心率,偶发房早,改服归脾丸缓治善后。
5.张某,男,75岁,退休职员,200年1月12日入院。
反复胸闷、心悸5年,加剧伴头晕2周。5年来作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频发房性早搏。刻下症见:胸闷心悸时作,常遇劳而发,头晕尤以起床时为甚,面色不华,胃纳不振,大便偏溏,夜寐差,舌质暗淡,苔薄,脉结。心电图示:房颤,心室率110次/分。证属气血亏虚,心脉失养。治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佐以活血化瘀。方以归脾汤加味:党参15g,炙黄芪20g,白术、白芍、当归、茯神、川芎各10g,远志、木香各8g,炒酸枣仁15g,丹参30g,炒麦芽20g。日服1剂,3剂后胸闷、心悸偶发,头晕减轻,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早,心率75次/分。继服5剂,诸症若失,病情好转出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