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加减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其病理变化为弥漫或局限性组织中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血管炎性变,伴血管内膜增生,管腔狭小,血管阻塞;以及形成类风湿性肉芽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好发于35~50岁,女性患者多见。60%~70%的患者以缓慢、隐袭方式发病,多有低热,疲乏消瘦,胃纳不佳,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驱症状。以后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

以关节病变为主要体征。先侵犯四肢远端小关节,其次为掌指、腕、膝、肘、踝、肩、髋关节。关节呈梭形肿大,压痛,最后关节僵硬强直而畸形,固定在曲位,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约10%~20%患者在受压或摩擦部位的皮下出现类风湿性肉芽肿结节。部分患者因类风湿性血管炎可见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皮肤溃疡,指趾坏痘。约10%患者有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少部分患者有心包积液,下肢水肿,胸腔积液。

本病治疗的目的是缓解关节症状、控制疾病发展、改善关节功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病案举例】

1.吴某,女,38岁,农民。2001年3月5日初诊。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复发作3年余。临诊时自诉:四肢关节沉重冷痛,遇寒痛增,得热稍减,背心恶寒如掌大,夜晚尤为明显。双手指小关节微肿疼痛,活动不利,尤以左侧拇指关节为甚。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查类风湿因子(+),血沉40mm/h。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期)。中医辨证:痹症(溢饮),证属寒饮内停,经络痹阻。治宜温化寒饮,疏通经络。方拟小青龙汤加味:桂枝10g,麻黄6g,赤芍15g,姜10g,细辛6g,五味子6g,法半夏12g,伸筋草12g,羌活12g,制附子10g,生甘草3g.5剂,水煎服,日服1剂。服药后诸症稍见好转。效不更方,守方加减治疗月余,诸症大减,关节活动自如,肿胀消失。查类风湿因子(-),血沉15mm/h随访至今,虽有遇寒关节稍痛,但一直未见明显发作。

按:该患者根据临床辨证,属《金匮要略》中的“溢饮”。寒饮内停,溢于四肢,故四肢关节沉重冷痛微肿饮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则生寒,故见背心恶寒如掌大,遇寒则痛增。舌质淡,苔白厚而腻,脉弦紧皆为寒饮内停之征象。治以小青龙汤加减,散寒行水,温化寒饮,疏通经络,可谓药证合拍,故治之愈矣。1022.王某,女,52岁,1997年3月8日初诊。患者从2年前开始手指关节疼痛、肿胀、晨僵,难以屈伸,遇冷更甚,经西药及中药(祛风湿)治疗,效果不佳。刻诊:双手掌指共12个关节肿胀、压痛、强直,每天晨僵达2h以上,生活不能自理,胸闷,纳差,恶寒,头晕,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实验室检查见:血沉40mm/h,类风湿因子(+),X线摄片示:多个关节软骨面破坏。中医诊断:痹证;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寒饮停滞,留着关节。

治则:温化寒饮,舒筋活络。方用小青龙汤加味:麻黄15g,桂枝10g(久煎),干姜10g,细辛10g,法半夏10g,白芍6g,五味子6g,甘草10g,伸筋藤10g,日1剂,水煎服。3月15日复诊:服7剂后,疼痛减轻,肿胀略消退,胃纳好转,药已对症,原方再进。3月30日三诊:上方再服半月后,诸症均消失,嘱其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复发10

按:患者属于“痹证”,感受风寒湿邪而以湿邪偏盛,湿留肌肉,阻滞关节,故见双手掌指关节肿胀、强直。胸闷,纳差,恶寒,头晕,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乃湿邪偏胜之象。方用小青龙汤加减除湿通络,祛风散寒,则诸症可消。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