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系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男性稍多见于女性,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一般表现黏膜糜烂,故常称为慢性糜烂性胃炎。胃炎在病因上分继发和原发两种。继发性胃炎常与胃溃疡、胃癌并存或见于手术后。原发性胃炎则属于慢性胃炎。从组织病理学上又可分为浅表性、萎缩性、糜烂性及肥厚性胃炎4种类型。慢性胃炎常由细菌、烈酒、浓茶、咖啡、泡菜、过冷过烫饮食,过度吸烟及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等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所引起;也可由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营养不良、心力衰竭或门脉高压,使胃长期处于瘀血、缺氧状态所致。少数可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一般为少量出血。其病理特点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黏膜浸润为主,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可存在,但量少。症状表现为:慢性的无规律的中、上腹痛,多为隐痛、钝痛和胀痛,疼痛常在进食后加重,伴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萎缩性胃炎还可出现乏力、消瘦、贫血、腹泻及舌炎,肥厚性胃炎可有浮肿、泛酸等症状。除上腹部有较大范围的轻度压痛外,无明显阳性体征。浅表性胃炎胃酸浓度变化无一定规律,萎缩性胃炎胃酸低下或缺乏。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是确诊的主要方法。
【病案举例】
1.张某,男,37岁,职员,1985年3月12日诊。初起自觉全身疲乏,不思饮食,继而出现头眩、心悸、口不渴,每日呕吐涎沫,落地如同清水,不酸不苦,活动则重,静止则轻,舌淡润,脉弦紧。
该患者由于劳累过度,耗伤中气,导致中阳不振,水停中脘。其频吐涎沫,不酸不苦,口不渴者,为内无蕴热,脉弦紧,舌淡润,乃寒水内盛之征。病机为水停中脘,胃失和降。用小青龙汤原方,温胃逐饮,降逆止呕,连服6剂,其病痊愈。
2.李某,男,28岁,1985年8月12日初诊。患者半月前劳动出汗淋雨引起发热,肢体困疼,服西药发汗剂热退。近1周来渐觉脘腹胀满,傍晚胀甚,伴嗳气不畅,倦息乏力,四肢困重,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濡缓。X线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胃黏膜粗糙。胃镜检查:胃体部黏膜皱襞变粗,不甚规则,未发现出血溃疡及占位性病变。诊断:慢性肥厚性胃炎。本病系湿邪伤胃,由表及里,湿从寒化,邪阻中阳,脾失健运,浊阴充塞,而致脘腹诸症发生。属“湿阻”证,治当温阳健脾,除湿宽中。选小青龙汤加大腹皮、厚朴各9g,炒莱子30g,苏梗、枳壳各10g,3剂后腹胀明显减轻,守方6剂,诸症悉平,饮食如常。1985年8月26日钡餐透视:食管、胃及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3.梅某,男性,66岁,患咳喘病疾10余年,多在冬春发作,近3~5年加剧。多次住院,病情反复。今次住院仍为感受风寒,咳喘频作,难以平卧,昼夜呻吟,张口抬肩,痛苦不堪。痰液黏稠,难以咯出。饮食不佳,精神倦怠。1983年2月18日人院治疗。拟肺清化平喘法,投二陈汤、定喘汤、沙参麦冬饮化裁,咳喘略平,症情转轻,二便自调,饮食亦佳。岂知节外生枝,20天后,恶心不适,脘腹隐痛,纳谷少思,继而呕吐,量少,咳喘加重,低热,微有恶寒,口渴欲饮,脉细弦,苔薄腻。经用健脾化湿、和胃降逆、培土生金、宣肺和中诸法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脘部隐痛、恶寒肢倦依然不去。于4月20日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4月24日院内会诊,辨证为外有表邪、内蓄痰饮,宜用温化饮邪、肃降肺气之法,试投小青龙汤内服。3剂后呕吐渐止,咳喘亦平再进3剂,余症若失。观察周余,症无反复。病愈出院,随访未作。
按:患者咳喘多年,肺气已虚。肺主呼吸,外合皮毛,肺虚则体外卫表不固,外邪易袭,加之气候变迁,风寒之邪犯肺,郁而化热,导致肺气失宣,故痰黏难咯,咳喘胸闷。初投肺化痰、清解郁热之剂,症情自减。中途乃衣被不慎,复感寒邪,加之素有饮邪,初治注重“呕吐”症,采用和胃降逆之法及单方内服,屡用乏效后经会诊,认为证候与《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相符,原方运用,药后霍然而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