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正常的心脏激动起源于心脏的窦房结,窦房结是心脏起搏的最高“司令部”。由“司令部”发出的“指令”按一定的顺序和时间依次下传到心房和心室,激发心脏相应的部位产生激动。如果心脏激动的起源、自律性、传导顺序或传导速度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都可以引起心脏正常节律的改变,形成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类,临床表现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规律或不规律的心悸、胸痛、眩晕、心前区不适感、憋闷、气急、手足发凉和晕厥,甚至神志不清。有少部分心律失常患者可无症状,仅有心电图改变。属中医学“心悸”、“厥脱”的范畴。
【病案举例】
1.窦性心动过缓李某,女,45岁,1998年10月30日诊。患者心悸头晕,胸闷气短发作近5年,曾到某医院检查,诊为窦性心动过缓,采用中西药治疗,多方求医,疗效不显。近来病情加重,甚则黑蒙晕厥,已发3次。诊时头晕心悸,气短胸闷,至夜或动则更甚,形肥体胖,咳嗽咯痰,面色白,神疲乏力纳呆,舌质淡,苔白水滑,脉沉迟无力。心律齐,心率42次/分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
证属心阳不振,寒饮伏肺。治宜益心补阳,温化痰饮。方用小青龙汤加味。处方:桂枝18g,白芍18g,干姜1g,细辛6g,麻黄12g,五味子15g,酸枣仁20g,制半夏15g,党参18g,黄芪60g,炙甘草10g,服上方2剂,症状明显改善,心率50次/分续进上方30余剂,心率65~70次/分。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性心率低于60次分,轻者一般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重者出现胸闷、心悸,甚则黑蒙晕厥。本病中医治疗重在补心气,温心阳。笔者临证观察此类病症,发现多有心气亏虚、胸阳不振、寒饮内伏之候,故多用小青龙汤加减调治,常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方中桂枝、白芍、五味子、炙甘草补心益阳,宁心安神;干姜、麻黄、制半夏、细辛散寒除饮,温阳通脉诸药合用,自能起到补心气、益心阳、散寒饮、增心脉之效。阳虚甚而心率<40次/分,或伴黑蒙晕厥者常加附子,且重用麻黄、细辛而去半夏;气虚甚而头晕气短明显者常加黄芪、党参、白术。该患者既有心阳不振、气运无力之候,又有阳虚生寒、饮邪内伏之征选用小青龙汤,自能应手取效。
2.心律失常、房颤田某,女,79岁,患慢性支气管炎数年,1996年10月因外感风寒引动咳嗽,以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住院。
主诉:咳嗽短气不得平卧。胸片示:双肺纹理粗乱,下叶点片状阴影。听诊:双肺湿罗音及痰鸣音,心音低,心律不齐,126次/分,心电图示:心律失常,房颤。经用抗菌、抗病毒药物治疗1个月,咳嗽缓解,湿罗音基本消失,带地高辛、消心痛出院,房颤未纠正。患者仍气短气喘不能平卧,每日低流量氧气维持1996年12月2日诊台,观患者体瘦弱,面微赤,端坐呼吸,鼻中氧气管终日不离,气短喘,双下肢轻度浮肿,脉沉细数结,舌淡,苔白厚腻,咳稀白黏痰,气短、气喘不得平卧,卧则咳喘短气,呼吸不相顺接,胸满闷,不思饮食,日进食约1两,二便自调。日服地高辛1片(0.25mg),消心痛10mg,3次/日。患者年高病久体衰数月从未吐黄痰,无身热,面虽微赤,脉细数结,均为气虚不化饮,饮阻阳抑,虚阳上浮之征,故拟小青龙汤加桑叶10g,莱菔子15,意在温寒化饮,宜肃肺气。服3剂后,患者诉咳痰略减,能进饮食,但仍气短喘,且下肢仍浮肿,胸满闷。舌淡水滑,脉仍沉细数结,证仍属阳虚饮重、阻壅肺气。虽小青龙温肺化饮而通利之力不足,故二诊予小青龙汤加尊苈子、大枣以决痰壅,通利肺气。3剂后复诊,气短、气喘明显缓解,可去掉氧气,得平卧,下肢肿消,诊脉细弦不数,偶有结象,饮食亦大增,日进食约6两,舌仍淡,苔白水滑,辨证饮虽去,寒仍在,故仍用小青龙加党参、太子参,加大干姜用量,仍加尊苈子、大枣,继辛及消心痛,服中药按虚寒肺疟调治,病告痊愈嘱其停服地高服5剂,诸症消失,惟吐涎沫,心率74次/分,律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