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是一种以慢性复发性口腔、阴部溃疡和眼部病变为特征的可侵犯多系统多脏器及组织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口眼生殖器综合征。其主要病变部位除口、眼、阴部外,还常见皮肤、关节、动脉、静脉,少数可侵犯心脏、大血管、肺、肾、消化道和神经系统。多发于青壮年。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中医病名类似《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狐惑病”,狐惑病是以咽喉、口腔、眼及外阴溃烂为主证,并见精神恍惚不安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临床特征性病变是口、眼、外阴同时出现溃蚀(眼部症状一般出现较晚)。主要由于气阴不足,湿毒蕴热所致。本病在早期多为实证,中、晚期多为本虚标实,其病变涉及肝、脾、心、肾诸脏,其病机主要是热邪内扰,湿热毒气熏蒸,内则扰乱神明,外则发为痈疡。本病的治疗,初期以清热利湿解毒祛邪为主,中、晚期则以补虚佐以祛邪解毒之法。
【病案举例】
胡某,男,35岁。1990年8月10日就诊。患者3个月前出现口腔及阴茎、龟头溃烂,日渐加重并出现双眼红肿疼痛。经予西药抗炎、中药清热解毒等法治疗均无效。诊见目赤肿痛,畏光,口腔黏膜、舌体溃烂,龟头、阴茎大部溃烂、灼热,伴恶风汗出,身热头痛,口干且苦,喜冷饮,纳差,大便干结,尿黄。舌质红黄腻,脉滑数。诊为狐惑病,证属湿热毒邪内蕴充斥三焦,营卫失和。治以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荆芥、薄荷、芒硝(冲服)各10g,黄芩、连翘、栀子、生大黄、川芎、当归、白芍各15g,生石膏滑石、蒲公英各30g。服药4剂后,目赤减口腔及外阴溃烂疼痛缓解,恶风汗出身热头痛大减,大便通畅,饮食增加。效不更方,原方继服5剂,病情明显好转,目赤肿痛轻微,口腔、舌、外阴溃烂已敛,肿胀热痛稍退,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以为湿毒渐去而阳已伤,原方去大黄、芒硝、荆芥、川芎、栀子、蒲公英,加沙参、生地、玄参各15g,乳香、没药各10g,再服10剂,诸症尽除。再予健脾养胃生津善后调治1月,身体恢复如初,追访3年未再发作
按:《金匮要略》日:“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中医认为其病因多由感受湿热毒邪而致。湿毒塞滞上焦,营卫失和,故恶风汗出,身热头痛,目赤肿痛;蕴结中焦,则口干苦,喜冷饮,纳差,口腔溃烂;下焦湿毒蕴结、熏蒸,则便干尿黄,外阴溃烂、灼痛。故选用解表清热攻下三法并用、上中下三焦同治之防风通圣散以散风壅、开结滞,使气血宣通,湿毒消散,诸症得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