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是婴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疾患,以口颊、舌边、上腭、齿龈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其临床特征为口、舌、唇、齿龈等处可见单个或多个淡黄色或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疼痛,常伴流涎,甚则发热。如发于口唇两侧者,称为燕口疮;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其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与口疮基本相同。引发本病之原因,主要是由脾胃积热、心火上炎及虚火上浮而致。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脾脉络于舌。先天胎毒,蕴积心脾,或心脾热盛,循经上炎,熏蒸于口舌。若口腔不洁和破损,邪毒内侵,皆可导致口舌生疮。亦有因小儿久病久泻,使阴液亏耗,水不制火,虚火上浮而成口疮。临床辨证有虚实之分。凡溃疡周围鲜红,疼痛较甚,口臭流涎,甚或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于结者为实证;溃疡较少,周围淡红,疼痛不甚者为虚证。总的治疗原则,实热者宜清泻心脾,虚热者宜滋阴降火。
【临床应用】
刘氏2应用防风通圣散治疗儿童口疮43例,取得良效。43例患儿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7岁,平均12.6岁,2~5岁12例,6~10岁21例,11~17岁10例。第一次发病者28例,反复发作者15例。因外感引起者27例;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长时间上网所致者16例。所有患儿均在口腔黏膜或舌唇上有点块状溃疡,溃疡周围有充血的环状红晕,疼痛流涎,进食时疼痛加重。31例患儿伴有大便秘结,26例患儿伴有口臭,24例患儿喜食辛辣,18例患儿有长时间上网之不良习惯。治疗方法:用防风通圣散。
2~5岁患儿每次3粒,每日3次,6~10岁患儿每次5粒,3次/日,11~17岁患儿每次7粒,3次/日。也可根据患儿的体质及病情轻重调整剂量。服药期间禁食生冷、辛辣之品。治疗结果:痊愈31例(服药7天,临床症状消失,1年内未复发);好转6例(服药7天,临床症状消失,但半年后复发);无效6例(系反复发作口疮之患儿,服药7天,临床症状减轻但未消失)治愈率72.10%,总有效率86.05%。
【病案举例】
患儿,李某,男,13岁,2001年3月24日来诊。其母述患儿平素喜食辛辣,时有大便秘结,近来沉迷电脑,前天有轻微感冒,昨天吃饭时有口痛感觉,今天中午吃饭时疼痛加重,发现口腔有溃疡即来就诊。患儿素体尚好,诊时舌红少,两侧颊和唇内黏膜上有大小疡4处,大者如黄豆,小者如芝麻,伴有便秘、口臭,脉数。此乃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沉迷电脑劳心伤脾,导致食积,积而化热,复加外感引发,循经上灼于口,故发此病。治宜疏风散热,消食化积,通腑泻热。给服防风通圣散7粒,每日3次,服用2天,口腔疼痛减轻,溃疡面缩小,7天后口腔溃疡消失,大便通畅而愈后随访1年再未复发。
按:口疮是儿童常见的疾病,可在口腔黏膜或舌上见到小溃疡,局部灼痛,口臭流涎,或反复发作。严重者,发热,拒食。口疮以实热者为多,心脾胃三经郁热,郁而化火,火热上炎,致发口疮。小儿脾气未充,胃腑娇嫩,而泄火之品多苦寒伤胃。故用防风通圣散疏风散热,消积化食,泻热通下。方中麻黄、防风、荆芥、薄荷等疏散风邪;大黄、芒硝等通下泻热;滑石、栀子清热利湿;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白术、甘草益气和中。临床对于外有表证,内有大便不通食积有热而致的口疮选用防风通圣散治疗,可以收到明显的疗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