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加减治反流性食管炎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反流性食管炎(RE),西医认为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反流性食管炎(RE),西医认为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为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的结果。现代医学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主要是由于上消化道动力障碍引起的酸和(或)碱相关性疾病,食管下括约肌张力低下、食管清除能力减弱、胃排空延迟等原因,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及胃内容物由胃反流入食管;或者以胆汁为主的碱性十二指肠液自下而上反流入胃,和胃中的胃酸、胃蛋白酶及内容物一起向上反流入食管,导致食管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的食管炎症性改变,临床以胸骨后烧灼感和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上段或(和)口腔为主要表现,具体表现为反酸反食、嗳气、烧心、胸痛等。病理变化为食管黏膜的水肿、增生、糜烂、溃疡。故抑制胃酸分泌和抗胃食管反流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方法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学认为,属中医属中医学胃痛、嘈杂、泛酸、食管瘅范畴。其病因多由于肝胃不和,痰热内生所致。《医学正传》

云:“胃脘当心而痛,未有不由清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东垣谓:“吐酸者,甚则酸水浸其心”,《寿世保元·吞酸》曰:“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表明肝气是其影响因素之一,肝郁化热犯胃或脾胃虚弱,肝气以强凌弱犯胃而致烧心、泛酸、嗳气等。因此清热化痰,降逆和胃可作为治疗RE的重要手段。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温胆汤对促进胃排空、抑制胆汁反流具有明显作用。

【临床应用】

杨氏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0例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组采用中药、西药治疗,西医组仅用西药治疗。中药用黄连温胆汤、乌贝散、旋覆代赭汤加减,药用柴胡、香附、枳壳、竹茹、陈皮、清半夏、旋覆花、柿蒂各10g,代赭石乌贼骨、浙贝母、鸡内金、白及、元胡各15g,黄连6g,蒲公英20g1日1剂,水煎服证属肝胃不和者,加郁金、白芍舒肝和胃;胃热阴虚者,加麦冬、石膏清胃滋阴;痰气阻膈者,加胆星、枳实除痰利膈;痰热结胸者,加黄芩、瓜蒌实清痰开结;瘀滞化热者,加丹皮、赤芍化瘀清热。西药用奥美拉唑20mg,1日3次,口服;熊去氧胆酸50mg,1日3次,口服。西医组仅用奥美拉唑20mg,1日1次,口服;吗丁啉10mg,1日3次,口服;熊去氧胆酸50mg,1日3次,口服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与此同时,嘱戒烟酒及酸、甜、辣食物,床头高20cm,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以确定疗效。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完全消失,镜下局部黏膜水肿、充血、糜烂面缩小1/2以上;有效:症状发作次数较前减少50%以上,镜下局部黏膜炎症有所改善;无效:症状和镜下局部黏膜无明显变化。两组疗效比较:中西医结合组100例,显效35例(35%),有效58例(58%),无效7例(7%),总有效率93%;西医组50例,显效12例(24%),有效21例(42%),无效17例(34%),总有效66%。两组总有效率经2检验,差异有显着性(P<0.001)。

何氏7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20例,观察对象:120例,其中男46例,女74例;年龄25~57岁,平均40.5岁;病程(以症状出现计算)0.5~10年,平均36年;其中服过胃动力药(吗丁啉或普瑞博思)加抗酸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症状改善不明显者30例。诊断依据: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反流性食管炎而拟定: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样疼痛,食后仰卧、躯干前倾或剧烈运动后可有酸或苦味的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段或溢入口腔。食管镜检查可见反流性食管炎改变。治疗方法:以温胆汤为基本方,药用:竹茹12g,陈皮15g,制半夏15g,枳实30g,茯苓15g,甘草10g。若胃热型,加黄连12g,吴茱萸3g;胃热疼痛者,加延胡索20g,川楝子12g;胃寒型,加党参15g,炒白术15g,吴茱萸3g;胃寒疼痛者,加高良姜12g,香附12g,延胡索20g;便秘者,加生白术30g,白芍15g,厚朴15g;嗳气明显者,加厚朴15g,木香9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5天为1个疗程,取得满意疗效。

疗效标准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而拟定。治愈:症状消失,食管镜检查食管黏膜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食管镜检查食管黏膜改变有改善。无效:达不到好转标准者。120例中,治愈57例,好转61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8.33%其中服胃动力药加抗酸效果不明显的30例中,治愈7例,好转22例,无效1例。

苗氏加味温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2例疗效观察,治疗组予加味温胆汤:半夏、陈皮、枳壳各10g,生姜6g,炒竹茹6~10g,瓦楞子15g,乌贼骨15g,砂仁、白豆蔻各5g,左金丸6g(入煎)。随证加减:脾胃虚寒者去竹茹,加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湿浊留恋中焦者加藿香、苍术、厚朴,胃阴虚加沙参、麦冬,病久血虚加阿胶、黄芪、大枣。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同时嘱患者忌食生冷辛辣,禁烟、酒,开导病人保持乐观情绪。对照组:口服泰胃美800mg,每晚睡前1次,普瑞博思5mg,1日3次,餐前15min服。2,,,

组均10天为1个疗程,3~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随访半年。治疗结果:治疗组32例中,显效23例,有效8例,无效1例,显效率71.8%,有效率96.8%;对照组26中,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2例,显效率65.4%,有效率92.3%。经统计学处理,2组显效率、有效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组有效病例随访结果治疗组随访31例,复发7例,复发率22.58%;对照组随访24例,复发17例,复发率70.8%。经统计学处理,2组复发率有极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

【病案举例】

何某,男,42岁。2001年9月18日初诊胸肌后烧灼感及吐酸6年。常于餐后、夜间平卧、疲劳后发作,发作时感觉从上腹部沿胸骨后至咽喉部烧灼样疼痛,口吐酸水,常因烧灼感和吐酸不能入眠。

嗳气,上腹部饱胀感,食欲正常,大便不爽先后服吗丁啉加雷尼替丁、普瑞博思加法莫替丁无明显效果。舌红、苔黄腻,脉弦。食管镜、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予温胆汤加减:竹茹12g,陈皮15g,茯苓15g,枳实30g,制半夏15g,黄连12g,吴茱萸3g,蒲公英30g,甘草10g.5后症状明显减轻,共服30剂,症状消失,胃镜检查食管黏膜正常。随访3个月未复发78按:温胆汤常用于治疗痰热内扰,胆胃不和证。何氏临床应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本病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络受损而成,符合中医“胃气上逆”的病机。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除湿化痰、制酸止痛。温胆汤中竹茹、陈皮半夏、枳实均有和胃降逆作用,其中实为宽中下气之要药,现代药理学实验发现其能使胃肠收缩节律有力,即有促胃肠动力作用,因此在本方中重用到30g据笔者临床观察,本病中医辨证主要有脾胃湿热和脾胃虚寒两型,因而在基本方的基础上针对这两型进行加减,随证论治,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竹茹清热化痰,二者合用,专治痰热内阻,胃气上逆;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脾胃调和;烧心、泛酸重者加左金丸清肝泻火,和胃止酸;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化痰,降逆和胃之功。从本组病例总结看,具有较好疗效。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