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加减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不在其正常部位,而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异常位置出现的病变和症状,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不在其正常部位,而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异常位置出现的病变和症状。当异位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肌壁层时、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又称子宫肌腺瘤;而当子宫内膜异位于子宫壁层以外(包括子宫颈部及子宫体浆膜层)的任何部位时,统称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于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上习称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多见于30~40岁的育龄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常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有痛经、月经失调、不孕、肠道或泌尿道症状等。无症状者约为20%左右。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痛经”、“症瘕”、“积聚”、“不孕”的范畴。多由肝郁气滞、脾虚气弱或肝肾两亏,或外邪侵袭人体凝滞胶结在一起而引起。本病的基本的病理变化为血瘀,基本的病理产物为离经之血形成的瘀血,留于体内,日久便成症瘕。故治疗上针对瘀血之病机,应积极应用活血化瘀法。

【临床研究】

1.种氏运用本方为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6例。治疗方法:①口服法:以少腹逐瘀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当归12g,川芍10g.赤芍10g,生蒲黄(包)10g,五灵脂10g,没药10g,延胡索15g,肉桂5g小茴香5g,姜3g经行腹痛剧烈者可酌加血竭(分吞)3g,川牛膝,路路通;盆腔内有异包块者可加三棱,莪术,桃红,皂角刺;月经过多者可加三七(分吞),仙鹤草,茜草炭,海螵蛸,花蕊石等。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3月为1个疗程。②灌肠法:基本方:中药消通络溶液(我院自制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丹参各30g,三棱、莪术、大血藤、冬葵子15g。每日1剂,浓煎成0ml,取药汁于每晚睡前保留灌肠,灌肠前嘱排空大便,保持温度适宜,灌肠后宜卧床休息30分钟以上,经期暂停治疗。③针灸:取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关元穴。经前半月起隔天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经期停止治疗。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不孕者在疗程内妊娠或生育。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虽局部体征仍存在,但不孕者得以受孕。有效:症状减轻,盆腔包块未增大或缩小,停药3个月内症状不加重。无效:症状无变化或恶化,局部病变有加重趋势。治疗结果:56例中,痊愈10例,显效23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0.40%。33

2.徐氏用本方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以少腹逐瘀汤为基本方加减应用: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0g,生蒲黄(包)10g,五灵脂10g,延胡索15g,没药10g,肉桂5g,小茴香5g,千姜3g:经行腹痛剧烈者可酌加血竭(分吞)3g,川牛膝、路路通;盆腔有内异包块者可加三棱莪术、桃仁、皂角刺;月经过多可加三七(分吞)3g,仙鹤草、茜根炭、海螵蛸、花蕊石等。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3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于1月经来潮第1天服达那唑胶囊.400mg/d3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服药时均月查肝功能次,1个疗程后测体重。

疗效标准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诊疗标准拟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不孕症患者在年内妊娠或生育;显效:症状消失、盆腔包块缩小,虽局部体征存在,但不孕患者得以受孕;有效:症状减轻、盆腔包块无增大或略缩小,停药个月症状无加重;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或恶化,局部病变有加重趋势。治疗结果:治疗组50例中,治愈7例,显效11例,有效27例,无效5例,治愈率14%,有效率90%;对照组30例中,治愈4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治愈率13.33%,有效率90%治疗组服药后肝功能中转氨酶升高者19例,占2%,体重无明显增加。对照组服药后肝功能转氨酶升高者19例,占63.33%,停药后可降至正常。达那唑组体重增加100%,平均增加4.7kg。两组副作用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34

3.周氏应用少腹逐瘀汤治疗38例患者,其中25~30岁8例,31~40岁16例,41~45岁9例,45岁以上5例已婚34例,未婚4例,原发不孕4例,继发不孕5例;盆腔结节8例,子宫腺肌病5例,巧克力囊肿16例;伴痛经者36例。

中药少腹逐瘀汤:小茴香10g,当归10g,蒲黄10g,五灵脂10g,赤芍10g,没药10g,延胡索10g,川芎10g,干姜10g,官桂10g。每日1剂,煎服。月经期改用四物汤加减。寒湿较重者,小腹冷痛,牵连腰脊,得温则舒,经行量少,色暗有血块,苔白腻,脉沉紧,加吴茱萸,改官桂为肉桂;气血虚弱者,面色苍白,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舌淡,脉细弱,加党参、黄芪、熟地黄白芍;肝肾虚弱者,经后小腹隐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脉沉细,加山萸肉、阿胶、杜仲、续断。孕三烯酮胶囊每周2次,每次2.5mg,月经第一天开始。中西医结合治疗6个月,痛经不严重时就停用西药,单纯用中药。。

治疗。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除患者妊娠、绝经外,需一直服药。

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愈29例(占76.3%):症状和体征(疼痛、异位出血、包块等)消失,妊娠,绝经;显效6例(占15.8%):症状消失或显着好转,包块结节缩小。有效症状和体征好转;无效3例(占7.9%):症状和体征无改变。其中5例停药后又觉痛经,嘱经前服药1周,连服3个月,成功停药。

按:上方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行瘀;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化瘀止痛;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止痛要药;干姜、官桂、小茴香温经散寒。全方相伍,能活血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寒湿较重者加吴茱萸、肉桂温经散寒;气血虚弱者加党参、黄芪、熟地、白芍益气补血;肝肾虚弱者加山萸肉、阿胶、杜仲、续断滋养肝肾。

35

4.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年龄25~42岁,平均33.5岁;病程2~15年,平均7.5年。有不同程度的痛经、下腹痛、性交痛(统称为慢性盆腔疼痛)30例,盆腔结节及包块28例。对照组40例,年龄24~44岁,平均34岁;病程1~12年,平均6.5年;慢性盆腔疾病29例,盆腔结节或包块32例。2组患者年龄、病情、病程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且肝功能正常、无用药禁忌。

2组均于月经周期的第2天开始口服达那唑200mg,每日3次,连服1个月;第2个月开始改每日口服2次,连服2个月;第4个月开始每日减至1次,连服3个月,6个月后停服达那唑治疗组在停用达那唑后改用中药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基本方:小香2g.干姜3g,延胡索10g,没药10g.当归12g,川芎10g,肉桂3g,赤芍15g,蒲黄10g,炒五灵脂9g。经血淋沥难净者加艾叶、炮姜、益母草温经止血素体阳虚、畏寒肢冷、脉沉细者加补骨脂、制附子、巴戟天温肾助阳,见盆腔包块者酌加桃仁、三棱、莪术、土鳖虫活血消每剂。水煎早晚分服,月经期不停药,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复查、未愈再行第2个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1/以上,从症状消失起2年无复发;有效:症状显着减轻,盆腔包块缩小13以上,主要症状消失后1年无复发;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或恶化,局部病变无变化或有加重趋势;复发:痊愈者停药后1年内随访,再次出现症状及体征治疗组痊愈32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2例,复发4例,总有效率92%,复发率12%;对照组痊愈28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5例,复发10例。总有效率85%,复发率36%2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

【病案举例】

1.张某,女,28岁,2002年8月初诊。周期性下腹部及腰骶疼痛3个月。患者14岁月经初潮,周期尚准。1岁后患痛经,并逐年加重,每逢行经前后,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难忍,月经量过多。B超检查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经某医院治疗后症状缓解。3个月前诸症复发。本次月经前2天,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放射到会阴及肛门处,经期过后疼痛逐渐消失,月经量多、经色暗红有血块,带下量多,畏寒,苔薄,舌胖大紫暗、脉弦涩。妇科检查示:宫颈扪及坚硬结节、触痛明显,子宫后倾、有牵扯痛。证属阳虚血瘀,冲任不调治以助阳散寒、化瘀散结、调和冲任。方拟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0g,延胡索10g,没药10g,蒲黄10g,五灵脂10g炮姜10g,肉桂3g,小茴香5g,三棱6g,术6g,甘草6g,鳖甲20g,大黄9g.4剂,水煎服。

药后月经来潮,量多色暗,腹痛虽存,但能耐受。续上方3剂,腹痛止,月经净。后以上方配制丸剂,每服1丸(10g),每日2次。并嘱每于行经前1周再按上方服汤药7剂,连续2个月经周期随访2个多月,未见行经腹痛,经量较前减少且色红。经B超复查未发现异常。

按: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症瘕”范畴多因冲任失调,离经之血阻滞胞脉;或经期、产后调摄不慎;或手术损伤,以至恶血留滞,血行受阻,不通则痛瘀血留滞日久,则渐成。故治当活血散结、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方中,当归、川芎、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赤芍活血定痛;三棱、莪术、鳖甲化瘀散结;大黄活血通腑;肉桂、小香温阳化气;炮姜温经止血;后期加山茱萸、白术益肾健脾诸药合用,可使瘀血消散、冲任调畅,脾肾之气健旺,故疗效满意7i2.王某女,32岁、工人,1993年10月初诊主诉:结婚6年未育:患者14岁月经初潮,于26岁结婚,婚后第2年行人流术、翌年出现月经来潮腹痛,并进行性加剧。因月经多,有大血块。伴肛门下坠,乳房胀痛,而来院诊治。妇科检查:子宫前位前屈、大小活动正常、于子宫后壁后穹窿处可触及结节,触痛明显。超检查:右侧附件可探及1.5~1.2cm囊性肿物,盆腔有液性暗区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继发性不孕,妇科使用妇康片、枸橼酸氯米芬治疗,痛经稍有减轻。1993年在外地医院行右侧附件巧克力囊肿切除,1993年10月转本科治疗就诊时适值经行,面色暗,表情痛苦,苔薄边有暗红斑脉弦投以少腹逐瘀汤、原方去干姜、肉桂,加三棱、莪术茯苓、没药、花蕊石、丹参。经净至月经中期,以原方加软坚温肾之穿山甲、生牡蛎、淫羊藿、肉苁蓉。以上两方交替使用,治疗半年后腹痛逐渐减轻,月经量减少,止痛片停服。妇科检查:原病变部位节结触痛减轻,变软。继以原法治疗,于1994年2月停经43天,诊为:早孕停服各类药物,于1994年11月正常分娩1男婴。

按: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根据临床表现,腹痛,痛有定处,可触及症块,舌见瘀斑,脉弦者,属中医痛经与范畴。病机多为寒凝气滞,气血不畅,血脉凝涩,经络留滞隧道闭塞,冲任气血运行不通。血不循经,留行脉外,或为离经之血,瘀结下焦,结而成瘀。

瘀血为本证产生的关键,故使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3

3.患者,30岁,已婚,2000年8月4日初诊。自诉痛经10年,每于经期1~2日加重,疼痛为持续性绞痛,伴肛门坠痛、腰酸痛,需服止痛片2~4片才能缓解。诊见:经期第1天,经少色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面色青白,腰酸背痛,舌暗苔白,脉沉紧。妇科检查:子宫后位,大小正常,活动度差,子宫直肠窝有触痛结节。右附件区增厚、压痛B超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给予达那唑200mg口服,每日3次,连服1个月;第2个月开始改每日口服2次,连服2个月;第4个月开始每日减至1次,连服3个月;6个月后停服达那唑,改用中药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处方:小茴香2g,干姜3,延胡索10g,没药10g,当归12g,川芎10g,肉桂3g,赤芍15g,蒲黄10g,炒五灵脂9g,香附10g,乌药10g,川芎10g,益母草12g,艾叶1g,每日1剂,连服1个月经周期,经期不停药,服药后经畅痛减、经量多、色暗守原方,去益母草、赤芍,加白术12g、甘草6g。又服2个疗程。经畅痛止,B超提示盆腔结节消失。36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