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成熟种仁。主要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我国广东、广西亦有栽培。冬春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皮壳后,干燥,煨制去油用。
【处方用名】肉豆蔻、肉蔻、玉果、玉果霜。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与主治】功效温中行气。主治胃寒胀痛,少食呕吐等。
【禁忌与不适宜人群】
1.肉豆蔻性温,且近于热,能伤阴助火,故阴伤液竭虚火上炎,或泄泻久痢,阴津耗劫之证者不可使用。如临床表现为泄泻日久不愈,体质衰弱,消瘦乏力,又见目赤咽燥,口干欲饮,心烦少寐,舌质红,苔剥落等症者应忌用。
2.肉豆蔻辛温而涩,温通而降,除寒固肠,但对于肠道湿热,暑湿下迫,胃火牙龈肿痛等症者皆不宜使用。如临床表现为腹中急痛,泄泻暴注,腹胀痞满,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滑数,虽有腹泻之症亦属禁用之列,以防温涩留邪而生变。
3.《素问·风论》说:“久风人中,则为肠风、飨泄。”这里是指一种以便血为主症的疾病,临床颇为常见,多与痔、肠道湿热和肠道肿瘤等有关,皆不宜误用辛温固涩之肉豆蔻止泻,以免贻误诊治。4.肉豆蔻功效温中固涩,故泻痢初起,湿热积滞或久痢阴虚火旺者忌服。
5.肉豆蔻大量服用对胃肠道有抑制作用。故脘腹胀满,腹痛呕吐等肠道平滑肌功能下降等疾病患者忌大量服用;胆囊炎、胆道结石患者忌用。
6.肉豆蔻有麻醉作用,故昏迷患者禁用;老年患者和婴幼儿慎用。7.肉豆蔻所含肉豆蔻醚对人的大脑有兴奋作用,故癫痫患者忌用。
8.孕妇慎用。
【临证应用注意事项】
1.本品不宜与镇静药、麻醉药配伍同用。
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肉豆蔻中含有挥发油成分,能增进胃液分泌及胃肠蠕动而具有开胃、促进食欲、消胀止痛的功效。但若用大剂量反而有抑制胃液分泌、胃肠蠕动的作用。故用于温胃行气,开胃进食时,用量宜轻(1.5~4.5克);用于温脾止泻时,用量宜重些(9~12克)。
3.煨熟用可增强温中止泻的作用。
4.肉豆蔻未经炮制去油,或用量过大,均可引起中毒反应。
【临证炮制注意】生肉豆蔻具有滑肠泻下作用,经炮制后,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不变,但其毒性成分(肉豆蔻醚、黄樟醚)降低,止泻效果则增强。故止泻宜煨熟用,不宜生用。
【煎服方法注意】《雷公炮制论》曰:“凡使,勿令犯铜。”故炮制与煎时不宜用生铁、铜器。
【用量用法】一般用量3~10克,水煎服;入丸、散剂1.5~3克。外用适量。
【临证用药体会】肉豆蔻辛温芳香而燥,温能暖脾,辛以行气,涩可固肠,故具有涩肠止泻,温中行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肠胃虚寒气滞,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呕吐,以及肠滑不固,久泻久痢等病证。本品所含肉豆蔻醚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未经炮制去油,或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常用量为3~10克。一般不可用生品。因能涩肠助火,故泻痢初起,夹有湿滞积热或久痢阴虚火旺者忌用。肉豆蔻与补骨脂均为治泄泻之要药。但补骨脂偏于温补肾阳而治肾命虚寒所致之大便溏泄;肉豆蔻偏于温脾燥湿而治脾失温煦所致之肠滑便泻。治疗脾肾阳虚之久泻,两者常配合使用,可收标本兼顾之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