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芸香科植物白鲜干燥根皮。主要产于辽宁、河北等地。春秋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剥取根皮,切片。生用。
【处方用名】白鲜皮。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脾、胃、膀胱经。
【功效与主治】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主治湿热黄疸,湿热疮毒,风湿热痹,湿疹,疥癣等。
【禁忌与不适宜人群】白鲜皮味苦,性寒,故虚寒证者忌用。
【临证应用注意事项】白鲜皮不宜与肾上腺素类药物、缩宫素一起使用,因为白鲜皮可增强肾上腺素类药物的作用和减弱缩宫素的作用,使得肾上腺素类药物和缩宫素的使用剂量难以计算。
【用量用法】一般用量6~1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
【临证用药体会】“白鲜”,今俗皆作“白藓皮”。“藓”为“苔藓”之“藓”,无从草者。且该药用根,亦不应称之为皮。考旧本皆止作“白鲜”,而濒湖《纲目》已有“鲜皮”之称,则沿误亦久。今人但用以治皮毛之病,而忘其通痹宣络许多大功,未始不因其多一“皮”字而误会者也。由此可见,白鲜,实乃苦寒胜湿之药,又能通行经隧脉络。早在《本经》有日:白鲜皮“主头风”,为风湿热之在上者也;又曰:主“黄疸咳逆”,为湿热之在中者也;及曰:“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为湿热之痹于关节,着于肌肉者也。历代诸医家亦多有详述,如日华子称其:“通关节,利九窍,通血脉,主天行头痛眼赤。”张景岳又曰:“白鲜虽治疮疡,而实为诸黄风痹之要药。”故可知白鲜气味甚烈,故能彻上彻下,通利关节,胜湿除热,无微不至之品也,绝不止于言皮而临床列为专治皮而已。以上为张山雷辨明白鲜皮之名误用的缘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