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加减化裁_临证加减与用量

养生之家导读:中药汤剂有奏效迅速、制作简便等优点,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治疗效果,那么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加减化裁_临证加减与用量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24g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12枚上4味,以甘澜水2000ml,先煮茯苓,减400ml,再下余药,煮取600ml,去泽,分三次温服。

甘澜水,《玉函经》作“甘烂水”,又名“劳水”。以“其速诸药下行”,即“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且助草枣培土。后世有人解释:“甘澜水是好米泔水”即淘米水,含有多种水溶性维生素。

【功效】降逆下气,通阳制水。

【主治】

主证: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副证:心悸。

【临证加减】

1.略述奔豚气的证治:奔豚是由于肝虚营不足,累及冲脉而见脐腹动悸者,脐下关元、气海部位呈阵发性抽动挛急,时有嗳气或噫气,不因或偶因劳乏、情绪波动,可诱发冲逆。指出苓桂甘枣汤证与现代医学所称的内脏神经官能症、癔症、更年期综合征有关。治疗宜温固下元,养血柔肝,辅以平悸之品。[河南中医,1980,(1):38]

2.苓桂甘枣汤治则探讨:苓桂甘枣汤主治水在肾,脐下悸,加大枣主要是大枣同炙甘草,甘温扶中,培土而制水,不用白术者,据张仲景意“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之法也”。所以本方重在降浊下气,通阳利水。[陕西中医函授,1989,(3):23]

3.金慎之老中医治疗痰饮眩晕用药经验的探讨:用苓桂甘枣汤加夏枯草、钩藤治疗痰饮眩晕效果显著。认为苓桂甘枣汤配伍夏枯草、钩藤,与半夏白术天麻汤方异义同,一为健脾利水(桂枝、茯苓),一为平肝熄风(桂枝、夏枯草、钩藤),两者对耳源性眩晕均有良效。然桂枝与夏枯草配伍利尿明显,其助茯苓化湿利水,不亚于苓术同用,认为增加尿量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与“有微饮者,从小便去”之说甚为合拍。[浙江中医杂志,1981,(5):216]

4.苓桂甘枣汤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调配对象为1992年2~4月以动悸为主诉的就诊患者。其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8例(男3,女15),年龄18~81岁,给予苓桂甘枣汤提取剂每日6g,分3次服用。原服用的药物,继续服用。记录苓桂甘枣汤服用前及服用后第1天至第6天的21项自觉症状,进行统计、研讨。记录的症状, 按其程度分为4级, 使用Win coxon进行统计学检定。结果,以动悸为主的21项症状,同服用苓桂甘枣汤前比较,服药后均明显减轻。尤其是动悸、气从少腹上冲感、颈项强、上腹部不适、肠鸣、腹胀、焦躁感、易惊、肌肉明动等9项,服药翌日即明显减轻。但咽喉异物感、腹痛无明显减轻。主诉动悸的18人中,12人有恐惧、惊吓感,其中8人与动悸发作有关。故认为苓桂甘枣汤,除动悸外,对易惊、肌肉胸动症状也有效,提示“惊”、“惊恐” “欲作奔豚”一——苓桂甘枣汤证相互关联。[汉方0)临床,1992,(10):23]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