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g制附子3g(先煎)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泽,温服200ml。
【功效】温里复阳,辛散阴邪。
【主治】
主证:胸满,脉促或虚微,微恶寒,苔薄白。
副证:恶风寒,发热,汗出或无汗出。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全瓜蒌、薤白治胸阳不振之胸痹。
2.本方重用附子(15~30g),治胸阳不振面有寒者。
3.桂枝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综观《伤寒论》诸方,运用桂枝的方剂甚多,占总方的40%左右,为了进一步掌握和理解桂枝在方论中的实际意义,现将桂枝的配伍和作用整理归纳如下。
(1)调和营卫:桂枝用于调和营卫,须与等量的芍药相配使用,代表方是桂枝汤。方中以桂枝为君,性温而味甘辛,温能扶阳散寒,甘能补益营卫,辛能发散风邪,开发腠理而解肌表之邪;芍药之微寒酸苦,益阴和营,除烦敛汗。二药配合,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解表中寓敛汗之意,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
(2)温中补虚:桂枝与大剂量芍药、饴糖相配,则具有温中补虚之功,代表方为小建中汤。本方即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是以解表之方易为补虚建中之方。方中用饴糖为君,补虚养血,缓急止痛;桂枝配饴糖,辛甘养阳,温中健脾;芍药配饴糖,甘酸化阴,补虚养阳。诸药相配,有温中补虚之功。
(3)辛温发汗:桂枝与麻黄配伍,辛温发汗,代表方是麻黄汤。方中以麻黄为君,辛温微苦,能发在表寒邪及卫中的风热;臣桂枝之辛温,宜心阳,通营血,助麻黄使病邪从汗而解。二者合用,方可奏解表发汗之功。
(4)缓急止痛:桂枝发挥缓急止痛的作用,代表方是桂枝加芍药汤。方中倍用芍药为君,变桂枝之解表而为和里之剂;桂枝配芍药,有通阳益阴,缓急止痛的作用。
(5)温经通络:桂枝与附子同用是《伤寒论》中治风湿、祛寒镇痛的首选药,代表方是桂枝附子汤。方中用桂枝祛在表之风邪,配附子温阳散寒、除湿止痛,为治疗风湿痹证的有效方剂。其机制正如尤在泾所说:“伤寒至八九日之久,而身痛不除,至不能转侧,知不独寒淫为患,乃风与湿相合而成疾也。不呕不渴,里无热也,脉浮虚而搏,风湿外搏而卫阳不振也。故桂枝汤去芍药之酸寒,加附子之辛温,以振阳气而散阴邪。”(6)温阳利水:桂枝与茯苓相配有温阳利水之效,代表方是苓桂术甘汤。方中用茯苓为君,健脾渗湿,祛痰化饮;桂枝为臣,化气利水。二药相配,一温一利,对停留于体内的寒饮,确有温阳利水之效。
(7)补益心阳:代表方为桂枝甘草汤。方中桂枝之辛温,人心补阳;甘草甘温,补中焦而健脾益气。二药配伍,辛甘合化,扶阳补中,益气生血,温补心阳,阳气得复,则心悸可止。本方之妙又能防其肾水之上逆,变为水气凌心之患,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8)活血化瘀:桂枝与桃仁配伍,代表方剂为桃核承气汤。本方虽治热结下焦的蓄血证,主药是桃仁、大黄,但桂枝辛温,辛能行气,气行则血行,仍不失活血祛瘀的功效。正如吴昆所云:“血寒则止,血热则行,桂枝之辛热君以桃仁硝黄,则人血而助下行之性矣。”
(9)平冲降逆:代表方为桂枝加桂汤。方中重用桂枝,佐以甘草、姜、枣,辛甘合化,温通心肾之阳,化气行水,降逆平冲面散外寒,用芍药之酸甘化阴,共为调和阴阳,平冲降逆之方。
其作用机制正如徐大椿所说:“重用桂枝、不但御寒且利肾水,又味重而能达下。凡奔豚之证,此方可增减用之。”
(10)交通上下:桂枝与黄连、于姜相配有交通上下阴阳之气的作用,代表方为黄连汤。方中用黄连之苦寒,清在上之热;干姜之辛热,温在下之寒;桂枝之辛温,既可助干姜散寒,又能交通上下阴阳之气,从面使分踞于上下的寒热之邪各得其所,则病可愈。
(11)和解表里:桂枝与柴胡相配有和解表里之功,代表方为柴胡桂枝汤。其机制如何韵伯所说:“柴桂二汤,皆调和表里之征。桂枝汤重解表面微兼清里,柴胡汤重和里而微兼散表……故取桂枝之半,以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之微结……外证虽在,而病机见于里,方以柴胡冠桂枝之前,为双解两阳之轻剂。”桂枝在此处除能解在表之邪,亦能与柴胡共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黑龙江中医药,1997,(1):7~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