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

养生之家导读:效果怎么样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方术内容

(1)西医治疗:所有患者间断低流量吸氧,严格控制入量,低盐饮食,抗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包括应用强心苷类、利尿剂、血管扩张剂、β一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药及抗高血压药物等。(2)除用上述西药治疗外,将患者分为几下四个证型:①心气阴虚证,方用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②气虚血瘀证,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③心肾阳虚证,方用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④阳虚水泛证,方用真武汤合参附汤加减。1疗程为14天。

临床疗效

治疗15例中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86.7%

治验点评

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是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依据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积聚”等范畴。“心衰”

首现于宋代《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三·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

68.png-sy

《黄帝内经》中有很多论述与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相似,如《灵枢·胀论》“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素问·逆调论》“夫不得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描述了心水症的一般症状,类似于现代的心力衰竭。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为本虚标实,病位在心,与肺、脾、肝、肾等脏有关。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气滞、痰饮、瘀血,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本虚与标实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心气虚是心衰的根本原因和病理基础,若心气进一步耗伤可发展为阳虚和阴虚,中后期则可出现脾肾阳虚之证,病机复杂,虚实夹杂,最终出现阴竭阳脱。故中医治疗以心为根本,重在补虚,次以泻实,共分为四型治疗。①心气阴虚证,症见心中动悸不安、胸闷不舒、虚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甚至出现心中动悸不能自主、惕惕若惊、心痛阵作、五心烦热、盗汗自汗、脉结代,方用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②气虚血瘀证,症见心悸气短,胸闷心痛,神疲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等,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③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腰膝酸冷,舌淡紫,苔白滑,脉沉弱等,方用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④阳虚水泛证,症见以畏寒肢冷,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心悸喘促,腹胀濡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方用真武汤合参附汤加减。临床上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的认识及临床治疗有了显著进展西医内科治疗方案已确定并被广泛认同。中医药治疗对机体内环境干扰少,安全有效。中医药配合西医治疗方案,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