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术内容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高血压篇》的有关辨证分型标准,在同一分型给予完全相同方药的基础上,各分型均统一给予行气活血、通腑降脂中药:川楝子6g,川芎9g,丹参12g,丹皮6g,制大黄9g,虎杖12g,山楂15g,决明子
10g,4周为1个疗程。其中肝阳上亢型:天麻钩藤饮;肝肾阴虚型:杞菊地黄丸;痰湿壅阻型:半夏白术天麻汤;阴阳两虚型:地黄饮子。
临床疗效
治疗73例,显效26例(36%),有效37例(51%),无效10例(14%)
治验点评
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范围,其病因风、火、痰、虚而致,《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风木旺,乃金衰不能制木,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丹溪心法·头眩》“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无痰不作眩”;《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高血压篇》将高血压分型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4型,亦是基于风、火、痰、虚四大病因而立。在此基础上,目前国内多种医学刊物及专著较多论及有关高血压患者中普遍存在瘀证的观点。据我所见,许多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舒张压升高较明显、较顽固的患者可见舌质黯、脉涩的中医瘀证表现,经血液流变学测定提示本文所观察的高血压患者的中切、低切值有50%以上升高,血浆黏度有半数以上的异常,尤其以痰湿壅盛分型升高最为明显。明·虞抟《医学正传·眩运(卷四)》所述“血瘀致眩”、“眩运者,中风之渐也”,此乃古人先见之明。治疗上,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无论外感内伤,无非气血,气通血活,何患病之不除”。当代著名中医胡建华对于头痛“首重化瘀,兼祛风痰”的治疗主张则是治疗高血压应在风火痰虚瘀的基础上辅以活血化瘀的经验之谈。此外,文中所见的高血压病例中甘油三酯升高较为普遍,由于高血压、高血脂最终将导致脂质在血管壁内的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故高血压治疗中抗凝降脂不能忽视。之所以加人大黄、虎杖二味中:,
药,是因为清代何秀山所云:“肝风上翔,以羚、藤息风为君,若便闭者,必须犀连承气,急泻肝火以熄风,庶可救危于俄倾。”因此,通腑既能急泻肝火以息风,又能祛瘀化浊以驱邪。
川楝子归肝经,性善走窜,能利肝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肝藏血、主疏泄,肝气舒则血行有度。湿性黏滞,行气乃可化湿;川芎善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药;丹参、丹皮凉血活血;山楂化积消滞、活血散瘀;决明子平肝明目、润肠。据《中药药理与应用》所述,川芎可用于高血压、高黏血症、冠心病、镇静、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丹参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大黄、虎杖兼能降压降脂;山楂可用于冠心病、高脂血症的治疗;决明子能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在控制患者血压的同时,更应该发挥中医辨证施治在改善症状、调节体质上的优势,同时,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其长远、潜在的威胁是心、脑、肾、眼底血管的病变,本文所述的行气活血目的在于防止血小板的聚集、消减脂质等瘀浊之物在组织、器官内的沉积以治本,通腑降脂则是釜底抽薪以治标,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的目的。以本文结论来看,在传统分型论治的方药基础上加用行气活血、通腑降脂中药的临床疗效的确优于单纯用传统分型论治方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