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癃闭的病因病机_导致癃闭的原因

养生之家导读:黄星楼内科临证识见,附餐菊轩医案包括黄星楼主任医师的论文、讲稿、临证札记和诗文等资料。那么中医癃闭的病因病机_导致癃闭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病因病机】

癃闭是指小便排出不爽,甚至点滴不通的一种病症。通常把尿出滴漓不爽者称之为“癃”,点滴不通者谓之为“闭”。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已有本证的记载:“癃,痛于脬及中,痛甚,溺时痛益甚。”“溺不利,脬盈者。”《黄帝内经》有“癃”、“癃闭”的记载。《伤寒论》、《金匮要略》无癃闭之名,其“小便不利”、“小便难”之症,即包括本证在内。仲景以降,或谓“小便不通”,或谓“小便淋闭”,名称虽异,所指则一。迨至明代以后,则多名之为“癃闭”或“闭癃”,如张景岳谓:“小水不通是为癃闭。”

 

《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位居下焦,为贮尿排尿的器官。正常的排尿必须依赖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包括肺的通调、脾的转输、肾的蒸化等,而使水道通畅。故凡三焦气化功能失司,影响膀胱开阖功能,均可导致癃闭之证。

大凡病因之在上焦者,可因心火炽盛,热移膀胱,或以肺热气闭,金燥不能生水,水道之通调受阻,“上焦闭则下焦塞”;在中焦者多因湿热不化,下注膀胱,而致气化不利,或中气下陷,升运乏力,使下焦气化不及州都,以致小便难以排出,即《灵枢·口问》所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在下焦者,或由肾移热膀胱,水热互结;或因尿路结石,瘀血凝阻;或由命火不足,无阳则阴无以化,以及肾阴亏虚,无尿可下等,均可使小便不通。此外,肝脉循经阴器和小腹,情志不舒,肝失条达,也可影响三焦气化,造成膀胱气闭。这种小便不通,常与情志变化有较明显的关系。

对尿路结石、瘀血凝块等所引起的癃闭,早在《巢氏诸病源候论》中就有“石淋者…尿不能卒出”的记载。后世医家如张景岳、王肯堂均续有补充,指出溺孔结垢和瘀血阻塞,均可使小便不通。近人则更进一步认识到尿路肿瘤、异物、尿道出口狭小、前列腺肥大、尿路邻近器官的肿瘤压迫等均可成为阻塞因素而影响小便的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