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腹痛的辩证治疗原则与方法

养生之家导读:黄星楼内科临证识见,附餐菊轩医案包括黄星楼主任医师的论文、讲稿、临证札记和诗文等资料。那么中医腹痛的辩证治疗原则与方法有哪些?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治疗】

一、施治原则

《临证指南医案》谓:“腹处乎中,痛因非一,须知其无形及有形之为患,而主治之机宜,已先得其要矣。”临床对急性腹痛之“不通而痛”者,治宜疏调气机、清热化湿、辛温散寒、消导驱虫、活血化瘀等法,祛除病因,条达气血,以俾通则不痛。对慢性腹痛之“不荣而痛”者,宜温养气血;肝脾失调者,宜疏肝和脾。若因久痛入络,当予调气和血。他如针灸、推拿、热敷,对腹痛均有一定疗效,可根据病情选用。必须注意,在腹痛未能明确诊断之前,应禁用罂粟花、洋金花之类止痛药;如不能排除肠穿孔或肠坏死者,应慎用峻下剂。二、常用治法温中散寒法:适用于寒邪内侵之腹痛。以脘腹疼痛为主者,方用理中汤加减或正香天气散合良附丸。如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者为少阴虚寒,宜通脉四逆汤加减;如少腹拘急冷痛者为寒邪凝滞厥阴,宜暖肝煎加减。如内外皆寒,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身体疼痛者,可予乌头桂枝汤;如寒邪上逆,恶心呕吐,腹中雷鸣者,可予附子粳米汤加生姜。如脾阳不足,冷积阻于肠胃,大便不通者,可予温脾汤温补脾阳,攻逐冷积。

清热攻下法:适用于热结于内,腑气不通之腹痛。常用凉膈散或大承气汤加减。如伴有往来寒热,脘胁胀满而痛者,可予大柴胡汤加减。

理气开郁法:适用于气滞腹痛证。脘腹胀者常用枳朴香砂汤加减;痛攻胁肋者,可予枳壳青皮饮。脾气郁结,气滞夹食者可予调气散以宣达中气;肝失条达,气郁化火者,可用柴胡清肝饮以清肝疏气。若气结便实者,可予厚朴大黄汤加减,腑气通调则气顺痛止。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血瘀腹痛证。方用少腹逐瘀汤或手拈散加减,兼气滞者可加木香、青皮、枳壳;兼寒者可加官桂、干姜;瘀而兼热者,可加丹皮、赤芍、连翘、生地。

消食导滞法:适用于食积腹痛证,常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方。如因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或寒滞食积阻结肠腑,而卒然胀痛,痛如银刺者,可予三物备急丸或大黄附子汤以攻逐寒积。

驱虫止痛法:适用于蛔虫扰乱,肠道气机不顺而作痛者,常用方剂如追虫丸、使君子散之类。如突然脘腹剧痛,时作时止,痛时有钻顶感,甚则肢冷、额上汗沁、呕出蛔虫者,可用乌梅丸以安蛔、驱蛔。

润肠通腑法:适用于阴虚津乏,传送失常;或因郁火热,形成结粪,滞于肠腑,阻碍气机而作痛者,宜用增液承气汤或承气养营汤以润燥通便。如体素阴虚血少,又有燥结在肠者,可用当归润肠汤,便通痛止之后,再予四物汤、理阴煎等以治其本。

甘温养营法:适用于气血虚寒,不能温养脏腑而致腹中疙痛者,常用方剂如附子理中丸以温中祛寒止痛;小建中汤以温中补虚止痛;大、小营煎以温养营血止痛;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止痛等,皆可随证选用。

三、辨治小识

治疗腹痛,古人多以“通”字立法,所谓“痛随利止”是也。清·高世栻对于通法,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此说不但丰富了“通”.的具体法则,而且有助于对痛证的病机认识。所以对腹痛的治疗,不管属虚属实,或攻或补,总以祛邪安正,条达气血为目的。

由于腹痛的证情复杂,变化迅速,故治疗时必须顾及全局。临床上对于急性腹痛,固执于一方一法者少,而朝方夕改,合法兼治者多。上列诸法,应酌情或单用或合用。如系年老、婴幼或久病体弱,气血不足、脾胃虚弱之见有里实证候,而又非下不可者,则当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以免两败俱伤,邪去而正气亦匮。又如理气开郁一法,在腹痛证中常与他法合用,古方于活血化瘀法中每配以理气药,气机疏畅则经脉通利。对于虚寒腹痛,在温补法中亦常佐以调中畅气,以健旺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