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消毒饮加减治急性细菌性痢疾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夏、秋季发病率高,传播途径以粪、口感染为主,卫生习惯不良的小儿易患本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伴全身中毒等症状。婴儿对感染反应不强,起病较缓,大便最初多呈消化不良样稀便,病程易迁延。3岁以上患儿起病急,以发热、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可发生惊厥、呕吐。本病由痢疾杆菌引起,选择有杀菌作用的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本病属于中医“肠澼”、“痢疾”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可因感受疫毒之邪或湿热之邪或寒湿之邪而发病,亦可由饮食肥甘厚味或不洁食物,损伤脾胃,邪食互结而发为本病其病机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脉络受伤而成。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可及肾。应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确定治疗原则,热则清之,寒则温之,实则通之,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病案举例】

兰氏治疗盘某,女,41岁,1985年7月3日就诊下脓血样大便5天。因冒暑作业,饮食不洁,腹部胀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始则下痢赤白相兼,渐而纯下脓血,每天大便10~15次,曾服黄连素(用量不详)无效,兼发热口苦,渴欲得饮,神倦乏力,尿黄短少,舌红苔黄微腻,脉象弦数。大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脓球(+),未发现阿米巴原虫。诊为急性细菌性痢疾。

证属热毒壅盛,熏灼肠道,热迫血下之赤痢。当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五味消毒饮加味治之。药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莲草各30g,败酱草、仙鹤草各25g,虎杖、白芍各15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6天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复查转阴。

郑氏治疗林某,男,41岁,1986年6月就诊。主诉昨日赴宴后受冷,晨起泻痢已10余次。腹痛泄泻,泻下胨状黏液便,量少,可见脓血,伴口苦不欲食,身热恶寒(39.1℃),小便短赤,舌红,苔腐厚而黄,脉滑数。诊为湿热痢。其因为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生冷,外邪内滞积于肠道,发为痢疾。治宜清热解毒,化湿调气,行血导滞,用五味消毒饮合葛根芩连汤加槟榔、枳壳、当归、白头翁、。,

防风。三剂泄止热退,口中和。嘱其日服薏苡仁粥3次,饮食需清淡,少食油腻。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