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粒肿俗称“针眼”,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少儿由于卫生出生习惯,尤其从事易得。麦粒肿分两种,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外麦粒肿为睫毛的毛囊部的皮脂腺受葡萄球菌感染,又叫睑缘疖,俗称“针眼”。内麦粒肿又称脸板炎,是脸板腺的急性炎症,因炎症在较坚实的脸板组织参加内,所以疼痛较剧烈,炎症持续时间也长。
无论内、外麦粒肿,如果加压挤脓,细菌,毒素容易倒流到颅内,引起眼眶蜂窝组织炎,海绵栓塞的严重并发症,重者可危及生命。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外感风热毒邪或过食辛辣之品,脾胃湿热蕴积热毒,致使营养失调,气血凝滞,热毒上攻壅阻眼睑所致。反复发作者,多为余邪未清,热毒蕴伏,或体质虚弱,卫外不固,易感风毒。其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大法。
【临床应用】
李增敏等共治疗麦粒肿患者168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病程均在1~4天。中药组84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35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63岁。西药组84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8岁。
治疗方法:中药组外用青蜈散,处方是青黛、蜈蚣、黄柏、冰片,按5:4:3:1比例共研细末,凉开水调匀外敷于眼睑患处,3天换药1次。2次为1疗程。同时内服五味消毒饮加减方:金银花、野菊花各20g,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g,白芷红花各1g,川芎9g,壳6g。红肿甚者,加连翘15g,生大黄10;疼痛甚者加延胡索;反复发作者加党参、白术各10g上药水泡30min后,急火煎煮20min,滤出药液,分3次饭后服。西药组口服抗生素,局部点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膏,7天为1疗程。
结果:中药组治愈81例,好转2例,无效1例,治愈率96.4%,总有效率98.8%;西药组治愈74例,好转4例,无效6例,治愈88.1%,总有效率92.8%。两组病例均在7天为1疗程的治疗中,中药组治疗效果较西药组明显。
按:青蜈散方中青黛、黄柏燥湿解毒,是治疗疮疡肿毒的常用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青黛、黄柏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蜈蚣、冰片有散结止痛之功。全方组成起到解毒、散结、止痛的效果。五味消毒饮加减方中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生大黄为清热解毒要药,能减轻急性炎症期症状,共用可协同并加强解毒消肿作用;金银花、蒲公英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细胞免疫功能;野菊花辛解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促进淋巴细胞吞噬功能;红花、川芎、延胡索活血散结止痛;枳壳行气破结白芷疏风。诸药合用,可达至肿消痛解的目的。对反复发作者考虑正虚邪留,加以党参、白术益气健脾,扶正祛邪。对青霉素过敏,经常服用抗生素而致耐药及经常反复发作的患者,可借鉴该治疗方法。
【病案举例】
患者女性,15岁,学生,双眼反复交替发生“挑针眼”4个月,曾在当地医院眼科门诊,诊断为麦粒肿。给予青霉素、红霉素等抗炎药治疗,久而不愈,反复再患。于1992年3月5日来科门诊就诊。
查见:右下睑缘颞侧区发现2处红肿硬块压痛明显,左下睑缘中段又有一红肿硬块,表面破溃后留有血痂,酸痛明显。诊断为多发性麦粒肿。辨证:热毒壅盛,治以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加味,银花2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野菊花1g,白花蛇舌草20g,紫草12g,龙胆草6g,甘草3g,服7剂后左眼下麦粒肿完全消失,右眼下脸症状明显减轻,再服7剂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诊2年未见复发41按:麦粒肿,经用抗生素,局部热疗,短期可治愈。但有部分病例,在一个眼睑可生数个麦粒肿;或两个眼脸交替发生,此消彼长,虽用抗生素治疗可缓解症状,但久治不愈,屡屡再患,多为余邪未清,热毒蕴伏,或体质虚弱,卫外不固,易感风毒;或素有屈光不正而有不良卫生习惯者,亦易罹患。临床常用仙方活命饮或银翅金黄散治疗。罗氏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味,取得了满意疗效。方中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紫背天葵,紫花地丁能清热解毒,且又有凉血解毒散结,佐以白花蛇舌草,紫草、龙胆草、甘草,以增强解毒排脓,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排脓,抗感染之功。其配方药应随症加减,儿童药量酌减,灵活应用,即行之有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