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行,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
本病属于中医“水肿”、“肾风”、“血尿的范畴。内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调,劳逸不当,调理失宜,导致脾肾亏虚;外因由六淫外袭,疮毒内陷。临床上多是虚实相兼的病证,虚的一面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结合脏腑辨证又有脾虚、肾虚;实的一面有水湿、湿热、瘀血等。本病的治则补肾健脾,清热利湿。
【病案举例】
患者,女,55岁,2006年5月16日初诊。2003年经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曾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症状无好转,遂转来我院门诊求治。症见:腰痛,足跟痛,乏力,头晕,失眠,畏寒,舌红,苔薄黄,脉沉细。尿常规:尿蛋白(++),尿潜血(+)辨证:肝肾不足,邪毒内蕴。立法滋补肝肾,清热解毒。处方:大生地30g,大熟地30g,炒知母10g,炒黄柏10g,蒲公英15g,野菊花20g,紫花地丁10g,天葵10g,桑寄生20g,炒杜仲30g,菟丝子20g,瞿麦20g,金银花10g,炒枣仁10g,生黄芪40g,当归15g7剂,水煎服。
患者服用上方后,自觉诸症减轻,效不更方,继服上方7付。复查尿常规:PRO(+),BLD(-)。此时患者表现为舌淡苔薄白,去掉五味消毒饮,改以补肾养阴之品以善其后。
按: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程中每多出现阴虚兼挟湿热的证候,滋肾养阴又有碍于湿热的清化,清热利湿则不利于肾阴的恢复。此例滋肾养阴与清热利湿治法于一方,于是湿热除而阴不伤,真阴复而湿不增。此例患者的舌脉及临床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方中应用生地、熟地、桑寄生、杜仲、菟丝子补肾,生黄芪当归补气生血,应用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瞿麦利水渗湿。全方以清为补,寓补于清,清补结合,标本兼治,补泻同施,并行不悖,相反相成。经半个月的治疗,患者不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而且尿常规的情况也有好转,提示治疗有效。临证宜根据阴虚与湿热证候之偏重,或以滋肾养阴为主,伍以清热利湿;或以清热利湿为重,参以滋肾养阴。
阳某,男,12岁,2000年10月初诊。全身浮肿,尿黄赤1月余。
1月前患者感冒发热,流鼻涕,咽痛,稍后见尿少,全身浮肿,伴头晕、腰痛。血常规:血红蛋白125g/L,白细胞计数11.0×10°/L,中性粒细胞占80%,淋巴细胞占13%;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0~2个,颗粒管型0~2个。诊为:①上呼吸道感染;②急性肾小球肾炎。予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及青霉素治疗半月,热退、水肿减轻。后又间断治疗2月,尿蛋白仍(+),红细胞2~5/HP。诊见:全身微肿,小便黄少,腰痛,咽红,大便干,喉核如枣,舌红、苔黄腻,脉滑。中医诊为水肿,证属热毒内盛,水道失畅治以清热解毒,通调水道,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处方:蒲公英、野菊花、大腹皮、茯苓各10g,薏苡仁、金银花各15g,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各6g,竹叶3g3剂,每天1剂,水煎服。药后大便解,小便增多,喉核变小,尿蛋白(+),红细胞0~5个,续服4剂,水肿消退,尿蛋白阴性,红细胞0~2,后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蒲公英、金银花治疗半月,检查尿常规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5
按:水肿一般分为阴水与阳水。此例起病急,病程短,全身漫肿,咽红,尿少,大便干,舌红、苔黄腻,属阳水之证。先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效不佳,乃因热深毒重,非常药能解其毒,泻其火。
故以五味消毒饮之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野菊花清热解毒,利咽止痛;茯苓、竹叶、薏苡仁通调水道,利水消肿;大腹皮调理气机,升清降浊。诸药共奏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