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发生炎症后常影响睫状体,故临床上单独的虹膜炎或睫状体炎是很少见的,常同时发病。疼痛,畏光,流泪及视力减退等症状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主要体征有睫状充血、角膜后沉着物、房水混浊、虹膜纹理不清、瞳孔缩小、玻璃体混浊等。
中医眼科中的“瞳神紧小”相当于西医学之虹膜睫状体炎,“瞳神干缺”多见于慢性虹膜睫状体炎。急性者起病即有羞明流泪,眼珠坠痛而拒按,眉棱骨痛,或痛连额颠,视物模糊,或自觉眼前似有蚊蝇飞舞等症。慢性者,自觉眼前飘移之黑花较多,其余眼部见症与前者基本相似,但病势较轻。病情严重或迁延日久者,还可导致神水枯竭,眼珠萎软而失明。本病初起,以实证及虚实夹杂证为常见。实证多因外感风、湿、热邪或内有肝胆郁热而起,发病比较急重虚实夹杂证常由肝肾阴亏,火旺于上所致,抑或病久伤阴,邪热未除,转化而来,其病程常较缠绵。临证时,应结合全身症情进行辨证。实证常用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等法;虚实夹杂,阴虚火旺之证,则予滋阴降火。至于病到后期,邪气虽退,肝肾亏虚,目暗不明者,又宜滋补肝肾,利窍明目。
【病案举例】
患者,男,30岁,1992年8月5日就诊。左眼患虹膜睫状体炎已2年,以前发作时用西药治疗效果较好,本次用西药治疗症状一直未减,故来求治。查视力右1.5,左0.4,睫状充血,瞳孔药物性散大裂隙灯检查房水混浊,角膜后KP(+),舌红苔薄白,脉细数,并有经常性的口鼻干燥,心烦,失眠。证属阴虚火旺型。治则滋养肝肾,疏肝明目。方药:一贯煎加柴胡、黄芩、炒枣仁、白芍、醋香附,每日1剂水煎服。服5剂后眼红痛减轻,视力为0.,照上方加菊花、车前子、白茅根,10剂后,视力为1.2,1年后随访,病情稳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