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凹陷、周围充血,可因刺激性食物引发疼痛,一般一至两个星期可以自愈.包括了西医的各种口腔溃疡,其中以反复发作性口疮最为多见.口腔溃疡成周期性反复发生,称"复发性口腔溃疡".可一年发病数次,也可以一个月发病几次,甚至新旧病变交替出现.复发性口腔溃疡(口疮)是一种以周期性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口腔黏膜局限性溃疡损伤,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以口腔的唇、颊、软腭或齿龈等处的黏膜,发生单个或者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灰白或蓝色假膜溃疡,边界清楚,周围黏膜红而微肿,局部灼痛,流口水,常伴口臭、口干尿黄、大便干结等症状为主要特征,重的口疮可扩展到整个口腔,甚至引起发烧和全身不适.西医认为其病因主要为:内因(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力降低等),外因(遗传因素、精神压力及刺激、工作疲劳、失眠等).大部分女性患者月经来潮前后而诱发此病,或使病情加重,或潜伏着机体内严重疾病口疮之证.口疮治疗,临床上多用清热泻火或清热滋阴之剂,但口疮反复发作多与体质虚弱机体免疫功能较差有关.
【临床运用】
1.孙氏应用当归补血汤合增液汤加味治疗口疮25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28~65岁;病程1周至8年.患者多为口疮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舌质淡或淡红,脉不数等属虚证者.治疗方药组成:黄芪40g,当归30g,玄参30g,麦冬10g生地15g,地龙10g,红花15g,甘草6g.加减:若阳虚较甚者,加桂枝、干姜、附子各5g;虚阳上浮者,加山萸肉10g,白及10g.上药水煎取汁300ml,日1剂分2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临床疗效判断标准:痊愈:服药2个疗程,症状完全消失,口疮愈合,半年内无复发.有效:服药2个疗程,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内偶有复发.无效:服药2个疗程以上,症状好转,但口疮疮面愈合不佳.结果:痊愈20例,有效3例,无效2例.痊愈率80%,总有效率92%
2.李氏运用加味增液汤治疗复发性口疮3例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20~55岁:病程1~8年.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辨证为阴虚火旺型治疗方法:加味增液汤:玄参15g、生地20g、麦冬15g、败酱草15g、黄连5g、每天1剂,水煎服,复煎,每天2次.结果:33例患者中,临床治愈21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100%。
【病案举例】
1.韩某,女,56岁,2001年3月6日初诊.1年来反复发作口舌溃疡,时有疼痛,进食时疼痛加重,曾多次用中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10天前症状加重,影响进食,口咽干燥.查:口腔内散在溃疡面,表面有灰白色渗出,舌质淡,苔薄黄而干,脉弦.诊为口疮,予当归补血汤合增液汤加味.服药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疼痛减轻,能进食.原方继服4剂后,诸症消失,溃疡面愈合,饮食正常为巩固疗效,继续服用3剂,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口疮之证,包括了西医的各种口腔溃疡,其中以反复发作性口疮最为多见.口疮治疗,临床上多用清热泻火或清热滋阴之剂,但口疮反复发作多与体质虚弱,机体免疫功能较差有关.因此在运用增液汤滋阴增液的同时加用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当归补血汤,后方中地龙、红花还能化瘀通络,促进溃疡面愈合,故合用之效果较佳。
2.谭某某,女,34岁,初诊:2006年2月2日.自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五年,时在舌边,时在唇或颊内,少则1个多则3个,近日来又发作.检查见左舌边一个大约2mm黄白圆形溃疡,左颊两个1~2mm黄白圆形溃疡.用棉签稍为轻触疼痛剧.患者自述口干,半夜较明显.
舌嫩红,舌尖微红,少,脉弦细.诊断:"口疮(阴虚火旺)".洽则:滋阴清热.加味增液汤:玄参15g、生地20g、麦冬15g、败酱草15g、黄连5g.3剂,嘱患者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二诊:2006年2月5日,上述症状明显好转,自述疼痛减轻一半.检查见口腔溃疡明显减少,黄白色减退,脉舌如前.药已对症,按上法再服4剂.
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复发性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具有反复发作特性的口疮乳膜性损害.中医称为"口疮","口疮".西医学认为,复发性口疮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内分泌障碍、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寄生虫、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局部刺激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胃热炽盛,阴虚火旺而致.在临床上以阴虚火旺多见,病位在脾胃.脾与胃同居中焦,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脾和胃相为表里.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的静脉连舌体而散舌下口唇舌体溃烂责于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日久化热,热盛伤阴,胃阴不足,虚火上炎,侵淫唇舌则口腔溃疡.故以增液汤养阴增液润燥,黄连、败浆草加强清热并解毒.本方清补结合,清不伤阴,滋不恋邪,共奏养阴清热之功,临床上治疗复发性口疮(阴虚火旺)取得满意疗效2
3.陈某某,女,56岁.反复口腔溃疡1个月,病者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史,常有口疮出现,但很快愈合.本次发作持续1个多月,曾服导赤散、龙胆泻肝汤等未见好转,常常是此处溃疡面将愈而他处溃疡再发,进食疼痛,伴口干便秘,口腔黏膜及舌边处溃疡面的周边略红,舌淡红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数.证属胃阴不足.处方:玄参30g,麦冬30g,生地15g,明党参20g,石斛15g,知母15g,牛膝30g,白芷10g,太子参20g,白术10g.2剂.二诊诉疼痛明显减轻,大便通畅,溃疡面开始愈合.前方再进3剂基本痊愈.
按:口疮有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B族维生素缺乏而引起者,其表现同中医的胃阴不足有相同之处.因此对这类患者采用滋阴养胃的方法会取得较好的疗效.
【3
4.朱某某,女,64岁,自述1992年因"胆石症"而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口干舌燥,口腔内无唾液分泌,逐渐加重,以致舌干裂疼痛.曾服中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始终未愈.1996年10月17日因上述症状加重而入院,口干舌燥,无唾液,当进食咀嚼时尤感干燥,食物须用水送下.但无眼鼻干燥,无大便干燥,无排尿异常.舌红赤而干,有裂纹,无苔,脉沉结代.查血尿常规正常,血糖正常,尿糖阴性,免疫功能检查无异常.西医诊断为口腔炎.中医病机分析:患者术中失血,津血同源,津血属阴;血虚则津亏,阴虚则火盛,虚火上炎,灼伤津液,故口干舌燥,舌赤而干有裂纹、无苔以致舌痛.久病伤气,致气阴两亏,故脉沉结代.治则:养阴生津,佐以益气.方药:增液汤加味:寸冬30g、玄参15g、生地5g、花粉10g、玉竹10g、知母12g、太子参15g、炙甘草15g.服用上方1周后,口干舌燥,舌痛明显减轻,自觉有少许唾液分泌.继服原方加天冬30以增加滋阴生津之功效.再连续服用10剂后口腔内已分泌唾液,口干舌燥明显好转,舌痛症状基本消失,舌红但已无裂纹,少苔.为进一步敛津护液,加用白芍15g连服10剂,症状完全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而湿润随访9个月未复发.
按:口腔炎属于"口疮"、"鹅口疮"、"口糜"等范畴,多由脾胃伏火,外感风热或心脾积热,热毒蕴结上蒸,攻于口腔所致.治则应以清热解毒、渗湿降火为主,佐以健脾利湿养阴化浊然而笔者所治本例患者系术中失血,津血匮乏,阴虚火旺所致,故治以养阴生津,方用增液汤加味.增液汤出自《温病条辨》,主治阳明温病,阴亏液耗之便必.本例患者用之取其养阴增液之功能.方中玄参、寸冬、生地滋阴清热为主,加花粉、玉竹以增生津润燥之功;加知母以助清虚火之效;病久必伤于气,方中加太子参以益气养阴固本.服药后病情渐趋好转,为进一步敛津护液,加用柔肝养血之白芍.以上诸药合用达到滋阴降火、生津润燥之功效,患者服用40余剂病愈.4
、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扁平苔藓(L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感染性口腔黏膜病,病损可同时或分别发生在皮肤和黏膜.其口腔黏膜损害主要特征为珠光白色条纹,网状损害、丘疹、斑块、水疱、糜烂等.损害往往具有明显的左右对称性,黏膜柔软,弹性正常,但有粗糙感,轻度刺激痛.
本病目前是口腔黏膜疾病中除复发性口疮外的多见病,男女都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好发年龄为中年人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疾病,时发时愈,也可慢性迁延达20年以上,扁平苔藓在中医学中病名拟为"口蕈"、"口破"、"紫癜风"等.其病机或因于气虚血瘀、瘀血阻络,或因于脾虚湿阻、实热内生,或因于阴虚火旺、虚火上炎灼伤口腔黏膜.
【临床运用】
张氏等辨证分型治疗口腔扁平苔癣50例临床观察,其中男性19例,女性31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65岁,平均48岁;气虚血瘀型37例,脾虚湿阻型9例,阴虚火旺型4例;西医分类:糜烂型13例,非糜烂型37例.对照组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局封,每周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分型证治:①气虚血瘀型: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白芍广地龙、白花蛇舌草、土茯苓.②脾虚湿阻型:用平胃散加味.藿香梗、佩兰梗、淮山药、云茯苓、砂仁、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局部黏膜充血糜烂者加川连、银花藤;伴有胃脘不适,泛恶纳呆加杭白芍、徐长卿、竹茹、焦楂曲;大便溏薄者加焦白术.③阴虚火旺型:用增液汤加味.生黄芪、白花蛇舌草、土茯苓、青黛、川连、升麻、炒黄芩、银花藤,口干目涩者加枸杞子;腰酸头晕,耳鸣盗汗等肝肾阴虚者加炙鳖甲、浮小麦.治疗结果:
治疗组25例,显效12例(48.0%),有效8例(32.0%),无效5例(20.0%),总有效率80.0%.5
三、放射性口干
放射性口干症是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相关的常见并发症,其病因是涎腺组织中浆液性腺泡细胞的直接照射损伤,放射性口患者主要表现为咽干疼痛,进食、吞咽困难,猖獗性龋齿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和生活质量.患者有严重的口干、吞咽障碍,并且由于口腔及口咽微环境的改变引起一系列的放疗相关疾病.本病发生发展机制仍未明确,迄今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中医辨证论治对本病有较好效果.
【临床运用】
李氏等采用加味增液汤含服等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放射性口干52例,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26~73岁,平均47.8岁.随机将上述52例患者分为中药组和常规组,各26例.其中中药组男20例,女6例,平均46.8岁;常规组男18例,女8例,平均46.3岁.另外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46.4岁.基础治疗:所有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前,均进行口腔卫生宣教、菌斑控制、拔除影响放射治疗及无保留价值的患牙等.口干对症处理:给予口炎康(含洗必泰及灭滴灵等)含漱液每日4次、人工唾液(1%甲基纤维素溶液)涂抹口腔每日4次.中药治疗加味增液汤:玄参15g、生地黄15g、麦门冬15g、金银花15g、甘草8g,每日1剂,水煎成200ml,分4次缓慢含服,即先在口腔内含2分钟,再徐徐吞下.各组临床处理:中药组,基础治疗+中药治疗;常规组,基础治疗+口干对症处理;正常组为健康志愿者,未作任何治疗.结果:3组唾液分泌量比较(xs)中药组26例,唾液量为6.7±2.4/ml,常规组26例,唾液量为4.2±1.7/ml,正常组15例,唾液量为9.2±0.8/ml.中药组与常规组比较P<0.05中药组与常规组的疗效比较,中药组S例优,14例良,7例差;常规组1例优,12例良,13例差,两组比较P<0.05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