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甘草汤治蛔虫团不完全性肠梗阻配方、医案、经典案例

养生之家导读:大黄甘草汤治蛔虫团不完全性肠梗阻配方、医案、经典案例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大黄甘草汤治蛔虫团不完全性肠梗阻

蛔虫性肠梗阻属虫积所致的阳明腑实证。因虫积结聚成团,壅滞肠腔,致腑气郁滞不通,不能通降下行,胃气上逆而致呕吐、吐蛔。郑师据《金匮要略》“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之意,临床治疗蛔虫团不完全性肠梗阻引起的呕吐,为其他治疗创造条件,。

【经典案例医案】

患儿任某,男,2岁,1979年1月3日初诊。

主诉:呕吐3天。

现病史:患儿平素常有发作性腹痛,持续时间不长,有时令其喝点糖水或揉按片刻即止,未引起家长重视。3天前出现不明原因的呕吐,吐后欲饮,饮入即吐,伴有下腹部疼痛,大便3日未行,已吐出蛔虫10余条。经当地医院给予安痛定、阿托品、爱茂尔等药治疗不见好转而来诊。诊见:精神差,眼窝凹陷,烦躁不安,口唇樱红。心肺听诊无异常,可见肠形,皮肤弹性差,肝于右肋缘下约1横指,左下腹可扪及一条索状物,无压痛,质地软,推之移动,压可变形。舌质红无津,中心有黄燥苔。脑膜刺激征(-)。体温:36.2℃。血常规:白细胞12.4×10L,中性粒细胞79%,淋巴细胞17.2%线腹透报告:不完全性肠梗阻。因住院无床位而暂行院外观察治疗。

诊断:呕吐。

西医诊断:蛔虫团不完全性肠梗阻。

辨证:胃肠积热,蛔虫内扰。

治法:清热降逆,安蛔止呕。

方药:大黄甘草汤。

处方:生大黄3g,生甘草3g

1剂,水煎频服。

西药:静脉补液,纠正脱水酸中毒。

二诊(1979年1月4日):因院外条件所限,液体未补入。中药煎后频频喂服,呕吐逐渐停止。今早大便1次,为黄色稀便,气味臭秽,同时便出蛔虫2条。精神好转,脱水酸中毒症状明显减轻。右下腹条索状物缓解,舌淡红有津,苔变薄黄。体温:36.4℃。给予驱蛔糖16粒,今晚、明早各8粒喂服。

三诊(1979年1月6日):服驱虫药后两次便出蛔虫28条(继前共40余条)。左下腹条索状物消失,脱水症状已消失,但食欲尚差,舌质红,苔薄腻黄,指纹紫。蛔邪已除,热尚未清。

处方:黄连3g,黄芩3g,滑石6g,藿香3g,陈皮3g,砂仁2g3剂,日1剂,水煎服。

四诊(1979年1月10日):诸症悉平。嘱其注意饮食喂养,讲究饮食卫生。

按:该患儿乃蛔虫团引起的不完全梗阻,且出现了脱水症状。一无病床,二者家长惧怕手术,加之观察输液失败,导致了大黄甘草汤(本为治胃热呕吐投之)治疗脱水酸中毒的局面。郑师讲到此时说:大黄甘草汤有通便止呕之功,可使胃气下行,塞者通,闭者畅,呕吐自缓,为其他治疗创造条件。录此以供明达鉴之。

(张建奎、郑攀整理)

养生专题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
汉代有炼法(《本经》)。南北朝有药汁煮制法(《雷公》)。宋代有细研,炒令褐色(《圣惠方》),研为粉(《证类》),以酽醋淺(《普本》),先打碎,研细水飞过,灰碗内铺纸渗干(《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