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甘草汤治口疮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火。”口疮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口腔黏膜局限性浅表性溃疡,周围充血,灼热疼痛,乃火热炽盛的表现。火热之邪既可从外感受,但多半由内伤而发。辨治口疮应重视脏腑根本,《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曰:“凡口疮者,皆病之标也,治者当推求其本焉。”郑师对于胃肠热结,火热内伤之口疮,采用大黄甘草汤治疗,效果明显。
【经典案例医案】
患儿王某,男,12岁,2000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反复口腔溃疡2个月。
现病史:患儿体胖,平素嗜食肥甘。近2个月来口舌生疮,疼痛不适,影响进食。曾服三黄片、维生素B2、口腔溃疡散等,时有减轻,未见痊愈。家长慕名求郑师诊治,诊见:口唇内侧、舌前部及两侧散在数个大如黄豆、小如粟粒样红色溃疡,纳差,小便短赤,大便稍干。舌红,苔根部黄腻,脉数。
诊断:口疮。
西医诊断:口腔溃疡。
辨证:积热化火,火毒上炎。
治法:通腑泄热,泻火解毒。
方药:大黄甘草汤。
处方:大黄10g,甘草6g
3剂,水煎待冷,先含口中3~5分钟,然后咽下,日1剂,分多次服。共服药3剂,疼痛消失,溃疡大部愈合,饮食二便转常,停药观察而愈。
按:脾开窍于口,口腔溃疡多由脾胃火热所致。此患者口疮2个月,反复不愈,因脾胃内热,火热上炎所致。《本草纲目》载大黄可治“诸火疮”,故用大黄通腑泄热,清脾胃内热,甘草甘缓解毒。取冷药含服,使药先在局部发挥作用,以增其效力,是郑师常用的服药方法之一。
张建奎、郑攀整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