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治发作性睡病配方、医案、经典案例

养生之家导读:吴茱萸汤治发作性睡病配方、医案、经典案例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吴茱萸汤治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可归于中医的多寐、晕厥、嗜睡、嗜卧等范畴。后世医家对此又有“多睡”“多卧”“多寐”“善眠”之称。中医对于睡眠的认识和理论是建立在《内经》“四时五脏阴阳”基础之上的生理病理观,历代医家有诸多治疗和见解与此有关。郑启仲教授从中医辨证求本入手,运用经方治疗发作性睡病,对于辨证属于肝肾阳虚的,采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经典案例医案】

患儿王某,男,9岁,2011年11月7日初诊。

主诉:发作性白天睡眠增多伴猝倒3年。

现病史:患儿3年前出现白天发作性睡眠伴有猝倒,经某儿童医院诊断为“儿童发作性睡病”,经用补中益气汤、二陈汤、香砂六君子汤治疗1年余,未见明显好转。特求郑师诊治,诊见:委顿困倦,嗜睡难抑,肢体震颤,重则猝倒,淡漠懒言,意志消沉,思维迟钝,夜间多梦易惊,畏寒怕冷,四肢欠温,面白而青,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而滑,脉沉迟无力。

诊断:多寐。

西医诊断:发作性睡病。

辨证:肝肾阳虚,脑失所养。

治法:温肾暖肝,益智醒脑。

方药:吴茱萸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

处方:吴茱萸3g,生麻黄3g,细辛3g,制附子6g,干姜3g,人参6g,茯神15g,鹿角胶10g,枸杞子10g,益智仁10g,石菖蒲6g,炙甘草6g。

7剂,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二诊(2011年11月15日):精神好转,惊悸减轻,仍畏寒嗜睡。

上方麻黄加至6g、制附子加至12g,再取7剂。

三诊(2011年11月22日):睡眠发作次数减少,夜卧平稳,舌见淡红,白滑苔见退,脉现缓象。守法随证调理5个月,诸症悉平,停药观察。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灵枢·寒热病》曰:“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类证治裁》云:“多寐者,阳虚阴盛之病。”《伤寒论》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郑师讲,此类患者大多阴阳失调,阴盛阳虚。但阳虚并不仅仅是脾肾阳虚,也包括常被忽视的肝阳虚。肝为刚脏,内寄相火,相火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外可温养皮毛,内可鼓动十二经气血,使之敷布全身。肝为少阳之脏,应阳升之方,行春升之令,其气以升发为用,能启迪诸脏之气,主人体一身阳气之升腾。若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肝脉,或寒邪直中,损伤肝阳,致肝阳亏虚,形成肝肾阳虚,则可出现精神不振、嗜睡多寐、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爪甲不荣、意志消沉、惊恐惕惧、疑人将捕、夜间多梦易惊、大笑生气导致猝倒等发作性睡病的典型症状。以吴茱萸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为主方,治以温肾暖肝、醒脑开窍,多可收效。

(张建奎、郑攀整理)

养生专题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
汉代有炼法(《本经》)。南北朝有药汁煮制法(《雷公》)。宋代有细研,炒令褐色(《圣惠方》),研为粉(《证类》),以酽醋淺(《普本》),先打碎,研细水飞过,灰碗内铺纸渗干(《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