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治滞颐配方、医案、经典案例

养生之家导读:理中汤治滞颐配方、医案、经典案例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理中汤治滞颐

小儿多涎症,即表现为小儿不自觉地流涎或吐涎,属中医学“滞颐”范畴。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常不足”,若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易伤脾阳;或病久体弱,脾阳亏虚而致脾胃虚寒,涎失摄纳而外溢,故出现流涎或吐涎。《伤寒论》39条:“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郑师认为本病之病机多在脾胃虚寒,故取理中汤加减治之效佳。

【经典案例医案】

患儿程某,男,4岁,2009年9月1日初诊。

主诉:流口水2年余。

现病史:患儿系一早产儿,混合喂养,自幼体弱多病,1岁多时即有口水自口角溢出,浸渍口角而常见糜烂,虽经内服、外治等法治疗,一直未能控制,且日渐加重,口水越流越多。经其他患儿家长推荐至郑师处就诊。诊见:一大棉口罩戴在胸前(其母诉曰:每天需换3个口罩),面白少华,双风池气池色青,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动懒言,涎水断续外淌,涎多清稀,口角糜烂,纳差,便溏,畏寒怕冷,手足欠温。舌体胖、色淡,苔白腻水滑,脉沉迟无力。

诊断:滞颐。

辨证:脾虚寒凝,饮停中焦。

治法:健脾温中,化饮制涎。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处方:人参6g,炒白术10g,制附子6g,姜6g,砂仁6g,公丁香3g,藿香6g,炙甘草3g。

3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2009年9月4日):精神见振,舌苔变薄,流涎有减少趋势。原方再进7剂。

三诊(2009年9月12日):流涎减少,四肢转温,食纳见增,父母大喜,要求原方再进,为防药过,调方如下。

处方:人参6g,炒白术10g,炮干姜3g,制附子3g,砂仁6g,藿香6g,吴茱萸1g,大枣3g,炙甘草3g

7剂,日1剂,水煎服。

四诊(2009年9月20日):流涎止,舌淡红,苔薄白,大便日1次。改参苓白术散善后而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涎为脾之液,脾胃虚寒,寒凝中焦,脾失运化津聚为涎而常溢口外致成是证。该患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脾虚生寒,寒凝津聚而久治不愈者,乃中焦虚寒之故。郑师直投附子理中汤补脾而温阳;加砂仁醒脾;加公丁香助理中以温中州;藿香化湿与诸药益彰。2年顽症10剂而效显。小儿易寒易热,为防药过病所,原方附子、干姜减为3g,且干姜易炮姜。至于加吴茱萸1g,郑启仲老师讲,“意在降浊”!

(张建奎、郑攀整理)

养生专题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
汉代有炼法(《本经》)。南北朝有药汁煮制法(《雷公》)。宋代有细研,炒令褐色(《圣惠方》),研为粉(《证类》),以酽醋淺(《普本》),先打碎,研细水飞过,灰碗内铺纸渗干(《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