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秀文崩漏,七情过激,血不归经,滋阴柔肝,化瘀摄血方的配方组成

养生之家导读:崩漏,七情过激,血不归经,滋阴柔肝,化瘀摄血方可滋阴柔肝,化瘀摄血,配方组成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配方组成】北沙参12g,墨旱莲15g,玄参12g,莪术5g,苏木9g,益母草15g,茜根9g,藕节15g,生牡蛎24g,柴胡2g,甘草3g

【作用与功效】滋阴柔肝,化瘀摄血.

【适应证】经行超前,量多,色红,每次均须服止血药、打止血针(药名不详)始止.本次经行,于7月4日开始,迄今月余,仍量多,色红,夹紫块,虽经服止血药、打止血针(药名不详),出血未止.脉虚弦,苔薄白,舌质正常.七情过激,肝失调达,停滞,血不归经.

【班氏临证心得】曾治黄某,女,34岁,南宁市某糖烟门市部,售货员,已婚,1975年8月9日初诊.经行超前,量多,不能自止已2年.缘于1973年爱人患肝癌病故,忧悲过度,旋即经行超前,量多,色红,每次均须服止血药、打止血针(药名不详)始止.本次经行,于7月4日开始,迄今月余,仍量多,色红,夹紫块,虽经服止血药、打止血针(药名不详),出血未止.脉虚弦,苔薄白,舌质正常.诊断:

崩漏.辨证:七情过激,肝失调达,积停滞,血不归经.

治则:滋阴柔肝,化瘀摄血.

处方:北沙参12g,墨早莲15g,玄参12g,莪术5g,苏

木9g,益母草15g,茜根9g,藕节15g,生牡蛎24g,柴胡

2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

二诊(8月11日):药已,出血基本停止.药已对症,仍

守上方出入.生地黄15g,地骨皮12g,白芍12g,麦冬9g,墨旱莲15g,益母草15g,茜根9g,仙鹤草9g,阿胶(烊化)9g,苏木9g,术5g.每日水煎服1剂,连服3剂.

三诊(8月15日):药已,心血完全干净已2天,现无

不适.拟脾肾肝并治,以巩固疗效.药用:菟丝子9g,当归身9g,白芍9g,覆盆子9g,党参9g,白术9g,枸杞子9g,益母草15g,柴胡5g,苏木9g,莪术5g.每日水煎服1剂,连服3剂.

四诊(8月19日):形色冲态正常,六脉平和,以异功散、人参养荣汤出入,各服3剂,以善其后.观察6个月,经行正常.

【解读赏析】班氏指出,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由于崩漏包括了功能性子宫出血,因生殖器官炎症、子宫肌瘤、一些内科疾病如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及产后、人工流产后出血等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其病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仅依靠四诊搜集和八纲、六经、脏腑等辨证是远远不够的.故应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结合妇科检查及B超、诊刮等有关诊断方法,有的放矢,提高临床疗效.如崩漏出血者,有的患者除经血非时而下外,无具体自觉症状,临床表现亦不典型,治用常法效果不显,此时应嘱其结合西医检查,确定是器质性病变还是功能性出血.如出血是由子宫肌瘤引起,治则重在化瘀消症,通因通用,以图根治;若出血是功能失调所致,则分清其是内膜增殖过长或是腺囊样增生,选用补中有化、止中有化之法:

如出血为炎症所致,多为湿瘀互结,则选用化瘀利湿之法.中西医各属不同的理论体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

如西医能借助现代化仪器和检查,对病因、病位认识较具体;中医则通过四诊搜集,着眼于整体观,审证求因,对疾病的性质及邪正的消长有明确的认识.人在强烈、持久的情绪波动下可以引起躯体疾病,如"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余知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由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甚则呕血及餮泻……悲则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恐则上焦闭下焦胀…"《素问·举痛论篇》)躯体疾病时也出现相应的心理反应,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者笑不休"(《灵枢·本神篇》)严重者则产生精神症状,如"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言"(《素问·厥论篇》).经期突遭大悲,因而经乱诸证丛生.司疏泄者,肝也.肝气郁结则经闭,七情过极,疏泄太过则经漏.忧悲郁结,气机不利,郁久则生热化火,相火妄动,故经行超前,量多,色红,崩中不止;离经之血为瘀,停滞经脉,新血不得归经,治之当着眼于肝,滋阴柔肝.

刘奉五先生曾治孙某,女,29岁.初诊日期:1974年3

月2日.近10年来月经行经日久,每次持续15~20天,周期也不规律,先后不定(间隔20~70天).末次月经为2月21日,至今未净、量多,色红有血块,伴有头晕,多梦,烦急,胸闷,手足心热,口干.近5个月来曾测基础体温均为单相型.某医院确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舌质暗,尖红,脉弦滑.辨证:阴虚血热,冲任不固.治法:养阴清热,安冲调经.

方药:青蒿9g,地骨皮9g,黄芩9g,牡丹皮9g,白芍

9g,墨旱莲9g,椿根白皮9g,煅牡蛎24g,阿胶15g,侧柏炭9g.治疗经过:3月13日,服药3剂后阴道出血已止.继服3剂,于3月23日月经复来潮,行经6天,周期血量均恢复正常.测基础体温示双相型(提示已有徘卵).

徐荣斋先生曾治姜某,女,24岁.1976年4月24日初

诊.15岁月事初潮,经期及血量尚正常.6个多月来,每于经净后十三四天阴道有少量出血,色红,量不多,3天能净.

平时夜卧不宁,心情易烦,舌燥咽干,腰酸,带下色白如涕.

诊为排卵期出血.面色潮红,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数,现经潮第4天.辨证:肝经郁热,热扰冲任而失于固摄.治法:

清肝疏肝为主.

方药:炒牡丹皮4.5g,炒荆芥4.5g,青蒿梗4.5g,柴胡

4.5g,炒当归6g,制香附6g,茜草根6g,海螵蛸10g,首乌藤(夜交藤)15g,忍冬藤15g,淡黄芩9g,白芍9g.5剂.

嘱经净后开始服.

二诊(5月8日):自照原方又服5剂.夜卧已安,带下

减少,少腹隐痛已瘥,面色仍潮红,上方去忍冬藤、首乌藤(夜交藤),加川楝子、地骨皮各9g,5剂.

三诊(5月15日):本月未见经中期出血,心烦渐瘥,

少腹偶有酸痛,人夜尚觉咽喉干燥,证系肝经郁热,久而伤阴之候.宗前法加滋养肝肾之品.青蒿梗、牡丹皮、茜草根、软柴胡各5g,全当归、杭白芍、香附各6g,海螵蛸、川楝子、地骨皮各9g,陈萸肉6g,细生地黄15g5剂.

五诊(6月5日):本月经中期无出血,带下已除,续服

逍遥丸、杞菊地黄丸以资巩固.

尤其是近代上海大医朱南山先生治姜姓案,足启一代治本病创新方、效方先河:治姜女,年42岁,生8胎,末次用人工流产手术后,月经初尚正常,4个月后,忽然行经过多,形成崩漏.持续五六个月,淋漓不尽,形瘦,心跳,失眠,腰酸,心中懊侬.复刮子宫2次,崩量更多.西医认为必须切除子宫,方能止血、患者不愿,转请中医治疗.服补气益血止涩药多剂,未见功效,乃来先君处求治.

所述症状,如头晕眼花,腰酸肢软,精神疲倦等,多属

虚象.唯按其小腹,则坠隐作痛,切其脉则虚细而涩.先生认为久病血出甚多,固属虚亏,但其内尚有残余瘀滞未化,因此新血未能归经,前服补养固涩剂未能见效,关键即在虚中有实,遂处将军斩关汤方.

熟大黄炭3g,巴戟天9g,仙鹤草18g,茯神9g,蒲黄炒

阿胶9g,黄芪4.5g,炒当归9g,白术4.5g,生地黄、熟地黄各9g,焦谷芽9g.另用藏红花0.9g,三七末0.9g,上两味用红茶汁送服.甫服1剂,崩即停止,再经调理,恢复健康.

所用"将军斩关汤"极有参考价值.

养生专题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
汉代有炼法(《本经》)。南北朝有药汁煮制法(《雷公》)。宋代有细研,炒令褐色(《圣惠方》),研为粉(《证类》),以酽醋淺(《普本》),先打碎,研细水飞过,灰碗内铺纸渗干(《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