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多见。本病见于西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西医学认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可分为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本病发生的主要机制,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以致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素体阳盛,外感热邪,过食辛辣,致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情志抑郁,肝郁化火,致藏血失常;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或产后余血未净,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忧思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而致冲任不固;肾阳亏损,失于封藏,使冲任不固,或肾阴不足致虚火动血,而成崩漏。本病病变涉及到冲、任二脉及肝、脾、肾三脏,证候有虚有实。
【临床应用】
杨氏先以滋肾涸阴,凉血止血调治后,仍血量增多,时而如涌,动则加剧,头昏口苦加重,遂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药用:柴胡15g,黄苓12g,党参15g,女贞子12g,早莲草12g,大枣7枚,牡蛎24g,茜草12g,海螵蛸12g,枣仁15g阿胶(烊化)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取得满意疗效。
【病案举例】
彭某某,女,30岁,已婚,1997年4月27日初诊。主诉:经来月余不净,滴沥不止,时而量多成流,西医检查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用药未效,欲予清宫,患者不从,故来求治。症见:精神尚可,面白少华,经色鲜红,微感头昏,心烦失眠,口干微苦,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细弦数。辨证:元阴不足,虚火妄动治则:滋肾固阴,凉血止血。药用二剂,服后血量增多,时而如涌,动则加剧,头昏口苦加重,它如上述。细辨之,乃少阳邪热未解,肝阴不足,肝气偏旺,搏于冲任也。以小柴胡汤加减治之一剂后诸证减,二剂后血止,唯食纳欠佳,诸证尽除,继以六君子汤加丹参、白芍、麦芽等,调整数剂而愈。
按: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具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疏利枢机,通调三焦之功效。盖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肝°。。
藏血,血得气乃行,气结则血滞。因此治血需先调气,而调气莫要于疏肝,然“肝者…取决于胆”,因而斡旋枢机,助胆为用,实乃疏肝之重要环节,所以将小柴胡汤用于治疗妇科疾病,每可应手取效。
也再次印证前人“治女从肝”之说。临床具有一些少阳证或类似少阳证的临床表现,均由枢机不利,脏腑失和,清浊升降失调所致,故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而获效。说明运用经方,只要谨守病机,理解方义,分清标本主次,均可临证活用,以达一方多用,异病同治之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