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中药不良反应的防治首先是一个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问题。认为中药是纯天然药物,没有毒副作用,不会发生不良反应的观点,不仅在一般人群中有,而且某些医药工作者也有类似程度不同的不正确观点。因此,必须站在对病人生命负责,对人民健康负责的高度,用实事求是和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去认识、研究中药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作为药物,中药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能预防和治疗疾病,但另一方面,中药使用不当同样具有消极的、不利的影响,可以引起人体组织器官功能的失调和实质的损害,而导致多种不同形式的不良反应有学者收集整理了自1915年至1990年400多种医药期刊中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共获得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1165种、不良反应病例22397例,其中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有460种,中药不良反应的病例278例,在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中占约12%左右。不良反应的类型既有A型药物不良反应,也有B型药物不良反应,几乎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既有单味中药也有复方中药,既有中药单体也有中成药制剂。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中药的毒副作用、中药的不良反应,只有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防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2.严格管理,确保质量
中药不良反应(无论是A型,还是B型)与药品的质量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药品质量低下,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而且会使药物的毒副作用大大增强,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高。由于中药饮片、中成药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问题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历年都有不少文献报道,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当然,中药在确保药品质量方面与化学药物相比,确实存在许多困难,这是客观事实。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药用资源丰富,由于地理、历史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中药品种混淆的现象很难在短期内克服;如中药饮片的基原以植物(根茎、叶、花果、种子)为多,药物体积大,包装困难,贮藏不便,容易吸潮、长霉、生虫、变质,还有部分动药容易腐烂、变质;如中成药制剂受中药基原组方、制剂设备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为中成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正是由于这些容易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存在,加强中药质量管理,确保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杜绝因药品质量所引起的中药不良反应显得尤为重要。要制定必须的法规、制度和管理措施,依法加强中药药品质量的管理,对中药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治理整顿,按照药品标准及有关的法规规范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的加工、生产,加强质量控制,保证药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疗效和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合理用药,以防为主
不合理用药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合理用药在预防中药不良反应中的重要性。有关合理用药的问题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要注意药物的配伍。首先要注意避免药物的配伍禁忌,一些单用本来无害的药物,却能因配伍不当而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在没有取得充分的实验证据和临床经验前,不可轻易使用“十八反”、“十九畏”及其它“相反”药物另外,要尽可能地主动利用配伍来减轻和消除药物的偏性和不利影响,如黄连、黄芩、黄柏等苦寒之品,有伤津败胃等副作用,可于方中配伍甘寒生津和健脾益胃的药物如芦根、天花粉、山药、茯苓等。还要注意避免与西药的不合理联合用药,如不宜将有机酸含量高的药物(乌梅、山楂、五味子、山茱萸等)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合用后可能加重磺胺类药物对肾脏的损害;如不宜将Ca2含量高的中药制剂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因为含C2+药物能引起血钙增高,可能诱发或加重强心苷中毒。要注意用药剂量要确实根据疾病的性质和轻重、患者的年龄和体质、药物的性质和剂型以及地区季节等因素来确定用药剂量,切实做到因证治宜、因人治宜因地治宜因时治宜。对一些有一定毒性和作用峻猛的药物,用药剂量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那些对药物过于敏感和体质特别虚弱的病人用药剂量也必须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至病人最合适的剂量。要注意用药时间,做到“中病即止”。无论是使用攻邪类药物,还是使用补益类药物,都不可随意延长用药时间。要确实杜绝“无病用药”。社会上不经医生、自行用药的现象中,中药较西药要严重得多,试图利用中药来强身健体,即所谓“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以及试图利用中药来延年益寿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对中药毒副作用的不正确认识,加上广告媒体的不真实宣传,使这一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要从根本上解问题,防止因“无病用药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中药学基本知识,使人们对中药的两面性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和宣传,正确使用中药;同时还必须加强对中药市场,特别是中药保健品、含中药食品市场和中药广告宣传的管理,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4.加强观察,早期诊断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中药不良反应,对于减轻损害程度、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和挽救病人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用药期间一定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后的各种反应特别要注意药物所导致的细微变化和反应,当病人出现与原有疾病和药物作用无关的症状时更要引起警惕。不仅医生、护士要主动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还应该动员病人自己和病人的亲属协助观察,使病人自己和家人提高警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既要注意全面观察用药后的变化和反应,更要针对所用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重点观察。如应用含乌头碱类药物时,要重点观察患者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表现;雷公藤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皮肤粘膜和肾脏的毒性,因此应用雷公藤时就要重点询问和观察患者消化系统、皮肤粘膜、尿液等方面的变化和反应。再如应用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注射剂时就要特别注意观察皮肤的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的先兆。只有将医护观察与病人及其亲属的自我观察结合起来,将全面了解和重点观察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5.正确处理,及时治疗
发生中药不良反应必须做到正确处理、及时治疗,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不同作出不同的处理。A型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药物和机体量的异常所致,如能确定是某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就应该减轻该药的用量,或通过配伍减轻或消除该药的毒副作用,也可以选用其它作用类似的药物来代替该药。而B型药物不良反应则主要是药物与机体质的异常所致,一旦确定是某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则必须停用该药,以防止药物对机体的继续损害。当怀疑而不能确定是某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时,也应该停用被怀疑的药物。若停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则可以帮助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再试验,以确诊为该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因可疑而停药的目的有二,一是有助于诊断,二是可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加重。
除减量和停药外,对中药不良反应还必须采取及时积极、有效的治疗。治疗原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消除病因加速代谢终止损害;二是对症处理、减轻症状、保护机体。前者包括减轻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剂量或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对于某些急性中毒者可采取洗胃催吐、导泻等措施促使毒物排除体外,已吸收进人血液循环的药物可通过补充液体、增加尿量或合用利尿药加速药物由肾脏排除。后者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对症处理,以减轻患者痛苦,减轻病理损害程度,缩短病程,促进康复。
如过敏性中药引起的皮肤粘膜的过敏反应各种药疹、皮炎、荨麻疹等,可选用抗组胺药物和钙剂进行治疗。如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用肾上腺素急救,血压过低者可用升压药,呼吸困难者可采用人工呼吸、吸氧、喉头水肿者可行气管切开。
中药不良反应也可以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应用中药进行治疗,对某些中药药源性疾病也可以用针灸进行治疗,如抢救过敏性休克即可针刺人中合谷、百会、涌泉等穴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