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别名】白胶(《本经》),鹿胶(《逢源》)。
【来源】本品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经水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北京、上海等省市。
【历史沿革】唐代有炙、熬令色黄法(《外台》)。宋代有蛤粉炒、螺粉炒(《朱氏》),炙燥(《总录》),麸炒法(《洪氏》)。明代有炒令微黄、炒令珠子(《普济方》),鹿角霜拌炒成珠(《准绳》),醋化法(《醒斋》)。清代有酒浸化法(《大成》)。现行有制鹿角胶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蛤粉炒(《河南》),滑石粉炒(《集成》),烤制法(《烤制法》)。
【炮制方法】净制去净杂质,擦去灰尘(《中药炮制学》)。
切制
1.取鹿角胶敲碎(《云南》)。
2.烘软后,切成小方块(《中药炮制学》)。
炮制
1.鹿角胶
将鹿角锯成6~10cm的段,漂泡至水清,分次水煎,滤过,合并滤液(或加入明矾细粉少量),静置,滤取胶液,用文火浓缩(或加适量豆油、冰糖、黄酒)至稠膏状,冷凝,切块,阴干(《中国药典》1995年版)。
将鹿角锯成13.2~16.5cm长筒,放于水中漂5~7天,每天换水1次,漂净血丝,取出,蒸上气,趁热切片,晒干。取鹿角装人篓内,置瓮中,加水保持淹没篓面4~6寸或13~20cm,以武火熬煮24小时,起篓,取出胶汁,再如此操作熬煮3次,起篓去渣,将前后所得4次胶汁分盛于缸内,加入明矾末,搅匀,静置沉淀,为水胶(每水胶50kg,用明矾末31.25g)。将锅磨光、洗净、加热后,加入食油,至起烟时,洒水少许,使油溅满锅内,陆续加入水胶浓缩,至胶液相当加人水胶量的1/4时,取出,滤人缸内,加入明矾末及白砂糖,搅匀,静置沉淀,为老胶水(每老胶水50kg,用明矾末31.25g、白砂糖31.25g。食油用量为125~250g)。将锅磨光,洗净,加热后,加人食油,至油起烟时,洒水少许,使油溅满
锅内,分次取老胶水人锅内浓缩,以文火加热,不断铲动,至胶色由金黄转老黄渐转微黑,以瓢舀起再倒人锅中,胶汁形似扯满蓬,减小火力,继续浓缩至将胶滴于纸上成珠时,再减小火力,至以瓢H起手捏不粘手,加酒,搅匀后起锅,盛人擦过油的盘内,冷后切块(为潮胶),置通风处晾干(每净鹿角50kg,加酒250g,食油适量)(《湖北》)。
2.蛤粉炒先将蛤粉置锅内炒松,加入鹿角胶小块,烫至鼓起呈珠状、内呈网状无黑心为度,取出,筛去蛤粉,放凉。每鹿角胶500g,用蛤粉120g(《河南》)。
3.滑石粉炒先将滑石粉炒热,加人鹿角胶块炒至发胖或珠形为度,筛去滑石粉即可(《集成》)。
4.烤制
先将蛤粉在烤盘内铺平(约0.5cm厚),放入烤箱,预热达到175℃时,将鹿角胶丁散布粉盘中(每丁间隔2cm)烤制。当烤箱温度重新回升到175℃时,烤制6分钟,取出(《烤制法》)。
【成品性状】鹿角胶:为扁方形块,长3~4cm,厚约0.6cm。黄棕色或红棕色,半透明,有的上部有黄白色泡沫层。质脆,易碎,断面光亮。气微,味微甜。鹿角胶珠:类圆形,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光滑,附有蛤粉或滑石粉。质松泡而易碎。气微,味微甜。
【性味与归经】甘、咸,温。归肾、肝经。
【功能与主治】温补肝肾、益精养血。用于阳痿滑精,腰膝酸冷,虚劳羸瘦,崩漏下血,便血尿血,阴疽肿痛。
【用法与用量】3~6g,烊化兑服。
【处方应付】处方写鹿角胶、鹿胶等付生品;写鹿角胶珠付蛤粉炒珠者。
【炮制作用】鹿角胶具有温补肝肾、益精养血作用。蛤粉或滑石粉炒后可减其粘腻之性,矫正其臭味,使之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可人丸、散剂。
【化学成分】主含胶质、氨基酸、磷酸钙等。
【贮藏与保管】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