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别名】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别录》),独头蒜(《外台》),独蒜(《普济方》),蒜瓣(《圣惠方》),大蒜瓣(《大成》),大蒜头(《河南》)。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ium sativum L.的干燥鳞茎。
【产地与产地加工】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春、夏二季采挖,扎把,悬挂于通风处,阴干。
【历史沿革】晋代有烧法(《肘后》)。唐代有酥制、熬令黄色(《外台》),炮令烂熟(《产宝》)。宋代有煨熟(《圣惠方》),巴豆制法(《朱氏》)。明代有煮法(《奇效》)。清代有烧存性(《大成》)。现行有净制(《河南》)。
【炮制方法】净制拣去杂质,使用时剥去蒜瓣外面的膜质鳞片,清水洗净(《河南》)。
【成品性状】大蒜:鳞茎瓣略呈卵圆形,外皮膜质,先端略尖,一面弓状隆起。除去外皮,内白色,肉质。有浓烈的蒜臭,味辛辣。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能与主治】行滞气,暖脾胃,止痢,消肿,解毒,杀虫,抗菌消炎。用于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防治感冒,菌痢、肠炎、阿米巴痢疾。
【用法与用量】9~15g;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用。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外洗。
【处方应付】处方写大蒜、蒜瓣付大蒜。
【炮制作用】使药物净洁。
【化学成分】含大蒜氨酸,在捣碎大蒜鳞茎时,大蒜氨酸经细胞中存在的大蒜氨酶的作用,分解产生大蒜辣素。还含大蒜肽A、B、C、D、E、F,含硫氨基酸及其氧化物,大蒜硫甙A1、A2、B,甾体甙类。此外尚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及钙、磷、铁等。
【现代研究】在蜂蜜脱臭法、盐溶液冷藏脱臭法、乙醇加热脱臭法、婵制脱臭法、干烘脱臭法等方法中,经测定炮制前后大蒜中巯基的含量,认为脱臭以婵法最佳。大蒜经婵制后,巯基化合物含量均有所下降,但与婵制时间有关,婵制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1。
【贮藏与保管】置阴凉干燥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