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别名】恶实(《别录》),鼠粘子(《本草图经》),大力子(《纲目》),牛子(《陕西中药志》)。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Arc i uml appaL.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浙江等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穗,干燥,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干燥。
【历史沿革】南北朝刘宋时代有酒拌蒸法(《雷公》)。唐代有炒法(《食疗》)。宋代有炒香、微炒黑(《总微》),麸炒(《博济》),盐、吴茱萸制(《总录》),生姜汁同酒制(《圣惠方》),童便制(《证类》),燃制法(《局方》)等。明代增加了牙皂煎汁制(《保元》),醋煮、水煮(《普济方》),炮(《医学》),酥炙(《启玄》),酒炒法(《必读》)等。清代亦沿用炒、酒蒸、酒炒,并将盐炒改为盐水炒法(《握灵》)。现行有炒制(《中国药典》1995年版),烤制法(《烤制法》)等。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洗净,干燥(《中国药典》1995年版)。
切制用时捣碎(《中国药典》1995年版)。
炮制
1.炒制
取净牛蒡子,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略鼓起,微有香气,取出,放凉(《中国药典》1995年版)。
取牛蒡子在约120℃热锅内,炒至微焦(《集成》)。
2.烤制
先预热烤箱,使箱内温度达到130℃时,将铺薄层牛蒡子的烤盘放人烤箱,烤制15分钟,取出(《烤制法》)。
【成品性状】牛蒡子: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表面灰褐色,带紫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顶端钝圆,稍宽,基部略窄。果皮较硬,破开后可见子叶2片,淡黄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炒牛蒡子:色泽加深。质脆。微有香气。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
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6~12g,用时捣碎;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
【处方应付】处方写牛蒡子、大力子、炒牛蒡子付炒牛蒡子;写生牛蒡子付生品。
【炮制作用】牛蒡子炒后能缓和寒滑之性,避免滑肠致泻。炒后果皮鼓裂,易于捣碎和煎出有效成分。
【化学成分】含牛蒡甙,水解生成牛蒡甙元。另含脂肪油,为软脂酸、硬脂酸、油酸及亚麻酸的甘油酯等。
【贮藏与保管】置通风干燥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