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苏散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养生之家导读:杏苏散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分别是什么呢?下面由小编来为大家详解。

杏苏散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苏叶6克,半夏9克,茯苓6克,前胡9克,苦桔梗6克,枳壳6克,甘草3克,生姜6克,大枣(去核)2枚,橘皮6克,杏仁9克。(原书未著用量)

【用法用量】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原书未著用法)

【方歌速记歌诀】

杏苏散内夏陈前,甘桔枳苓姜枣煎;

轻宣湿润治凉燥,服后微汗病自痊。

【功用】轻宜凉燥,宣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症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塞,苔白,脉弦。

【加减】无汗,脉弦或紧,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

【方论】吴鞠通创立此方主要针对外感凉燥,肺气不宣而设,故采用苦温甘辛法。方中杏仁苦温而润,能肃肺止咳除痰,苏叶辛温,微发其汗,使凉燥从表而解,均为君药;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调和升降气机,助杏仁宣肺止咳,前胡疏风降气化痰,助杏仁、苏叶轻宣达表除痰,同为臣药;半夏、茯苓、橘皮理气健脾化痰,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协调诸药,又能润肺止咳,为使药。诸药配合,共奏轻宣凉燥,宣肺化痰之功,使表解,气畅,痰消。本方配伍,正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的理论。

【医论】本证乃因凉燥外袭,肺气不宣,痰湿内阻所致。《温病条辨》引沈目南《燥病论》曰:“燥气起于秋分之后,小雪之前,阳明燥金凉气司令。…燥病属凉,谓之次寒,病与感寒同类”。由于凉燥之邪外束于表,故见恶寒、无汗发热较轻;凉燥袭肺,肺气失宣则咳嗽、痰稀。燥邪伤津则见口干唇燥等。鼻为肺窍,嗌为肺系,凉燥束肺,肺气不宣,故鼻塞C塞。《甲乙经》云:“嗑作咽”,嗌塞,即咽不通利。寒兼饮则脉弦;燥为次寒,故苔白。由此观之,凉燥为病,实乃秋令,“小寒”为患,与寒邪有所不同,受邪较轻,且易于伤津化热之性。故吴氏说:“若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