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午晚3次温服。
【方歌速记歌诀】
苓桂术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
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功用】温中降逆,化饮利水。
【主治】中阳不足,痰饮内停,胸胁支满,目眩心悸,咳而气短,呕吐清水痰涎,舌苔白滑,脉弦滑。
【加减】若呕吐痰涎,加制半夏以温化痰涎,降逆止呕;痰多,再加陈皮以理气化痰;若脾气虚甚,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方论】本方为中阳虚,脾失健运,气不化水,聚湿成饮之证治。
太阳伤寒,本用汗解反用吐下,伤脾胃之阳,脾运失职,不能利水则水饮上冲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阳虚清窍蒙闭见头目眩晕;若更发汗,经脉失养身体振颤摇动不能自持;脾虚水停,胃失和降见呕吐清水痰涎;水气凌心则心悸气短。菩白滑,脉弦滑均为水气内伏之象。
方中以茯苓为主药,健脾渗湿,祛痰化饮;白术为辅药,健脾燥湿;桂枝为佐药,温阳化气:甘草为使药,益气和中。全方温而不热,利而不峻,是治疗痰饮的一首和剂。
【医论】本方首载《伤寒论》。《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以之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胸胁支满,目眩短气,以及心下痞坚等。《伤寒贯珠集》尤在泾曰:“此伤寒邪解而饮发之证。饮停于中则满,逆于上则气冲而头眩,人于经则身振振而动摇”。《金匮》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其脉沉紧。”又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又云:“其人振振身明剧,必有伏饮是也。发汗则动经者,无邪可发,而反动其经气。故与茯苓、白术以蠲饮气;桂枝、甘草以生阳气。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也。”
总之,本方为温阳化饮的代表方,广泛用于临床。
【验案】
陈x,男,67岁,干部。1992年3月诊。咳嗽气急15天,冬春发作较著,痰吐色白,先稠后稀,胸满胁胀,形寒怯冷,眼睑虚浮,食纳不香,大便不实,胸背似有风吹样冷感。舌紫,苔薄白腻,脉弦小而滑。证由肺脾两虚,中阳衰微,痰饮内生。遂照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处方:茯苓15克,炙桂枝6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2克,橘红12克,法半夏10克,佛耳草15克,炒薏苡仁12克。服完7剂后,胸背冷感减轻,14剂
后冷感消失,食纳转香,大便转实,咳痰减轻。
按:本例为“痰饮”,不用治肺而以健脾化饮之苓桂术甘汤获得病情缓解,证实了古人“脾为生痰之源”的论点是合乎实际的。
【研究】根据《中成药名方药理与临床》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57~958,陈奇:经药理研究证实,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具有:①利尿作用:桂枝、白术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甘草也有利尿作用;②祛痰止咳:甘草次酸衍生物及白术、桂枝均具有明显的镇咳作用;③镇静、镇痛作用:茯苓、桂枝有明显的镇静作用,桂枝、甘草能镇痛;④抗心肌缺氧缺血、心律失常、正性肌力作用:能延长缺氧小鼠存活时间,均有调节异丙肾上腺素增加心肌耗氧量的作用;缓解实验动物的心肌缺血;减少室颤发生率;促进家兔衰竭心脏的恢复;⑤改善消化功能:对实验大鼠有良好的抗溃疡作用,并对胃肠有缓和的刺激作用,故有促进消化、吸收功能;⑥具有类似保泰松样抗炎、抗过敏作用,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力,调节自身免疫功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