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
【配方组成】麻黄去节三钱,水煮去沫,漉出晒干肉桂二钱甘草炙一钱杏仁七个去皮尖麸炒黄研膏
【用法】每服一钱,水煎服。以汗出为度,自汗者不宜服。
【作用与功效】发汗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适应症】伤风发热无汗,咳嗽喘急。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畏寒发热,头疼,身疼,无汗,脉浮,咳嗽喘急,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瓴,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君药。肉桂辛甘热之品,里有实热者勿用。故张山雷评析此方为:“寒邪袭肺,闭塞不通,喘嗽气急,非此方不能捷效。若肺郁有热,则去桂而加石膏,又仲师之麻杏甘石汤也。”方中杏仁止咳平喘,炙甘草调和诸药,缓解麻黄、肉桂峻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奏其功。
【方论】
张山雷:“寒邪袭肺,闭塞不通,喘嗽气急,非此方不能捷效。若肺郁有热,则去桂而加石膏,又即仲师之麻杏甘石汤也。”(《小儿药证直诀笺正》).
【临床应用】钱乙善用古方,但不拘泥古方,麻黄汤原是《伤寒论》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症见发热畏寒、头痛、骨节烦疼,无汗而喘,脉浮紧等)之方。方中主以辛温之麻黄发汗开腠,宣肺达邪;辅以辛甘温之桂枝解肌发汗,透达营卫,与麻黄相合则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佐以味苦、性辛温之杏仁降肺气,平喘逆;使以甘温之炙甘草调和诸药。然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于小儿颇嫌其药力峻猛,故钱氏一方面将方中桂枝改为肉桂(肉桂偏于走里,发表之力较桂枝弱),同时将麻黄先水煮去沫,然后漉出晒干,发表之力减弱,散寒而不致过汗;杏仁用7个(原方70个),降逆而不至于伤肺气。如此一改,深合小儿生理特点。
麻黄汤原本是治疗风寒感冒表实无汗的主方,由于发汗力猛,后人多不敢使用,其实麻黄汤在临床中使用,只要剂量不超常,不像人们所讲的那么可怕。例如冬季风寒袭表,形证俱实,周身畏寒,无汗体痛,头痛恶心,脉象浮紧者,非汗出不足以祛邪,但汗出要恰到好处,不可屡汗伤阳。临床中遇有风寒闭表的情况下,适当掌握麻黄与桂枝配伍的剂量,使汗出适度,可收佳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