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触与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外用药效】半夏酒精提取液有抑制癌细胞生长作用。
【现代临床外用】
1.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取生半夏研末,溶于米酒或50%酒精中(1份半夏,3份酒精),浸泡24小时以上,取上层澄清液滴耳。用时,先用过氧化氢洗涤外耳道,然后滴入药液数滴,每天1~2次。
2.寻常疣及跖疣患处用温水泡洗10~20分钟后,用刀片轻轻刮去表皮角化层,取7~9月间采挖的鲜半夏(洗涤去皮),在疣体局部涂搽1~2分钟,每天3~4次。一般只涂搽初发疣(民间称母疣)即可。若继发疣较多较大时,可逐个进行涂搽。
3.颈部淋巴结炎生半夏50克,研细末备用。治疗时取生半夏粉3份与面粉1份混合,再加陈醋半匙及温开水调匀,每晚1次敷患处,次晨取下,5~7次为1个疗程。
4.小儿腹泻生半夏细末适量,用白酒调湿,贴敷于双侧天枢穴处(天枢穴位于脐旁2寸),覆盖纱布,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更换1次,一般3次即愈。
5.产后尿潴留生半夏15克,大蒜2瓣,加水少许,捣烂为糊状,敷于脐及关元穴(脐下3寸),上面敷盖胶布,用热水袋热敷其上方,觉热气入腹,即有便意。如有灼痛,可先将热水袋去掉。一般1~2小时即可见效,小便自解之后,可继续保留1小时以巩固疗效。
6.软组织损伤先把制半夏适当干燥,研末过筛80目,袋装备用。也可以用生半夏适量捣烂成泥糊状,与适量酸醋面粉或米粉搅匀湿敷患处,亦可以现配现用(制半夏:面(米)粉=3:1),用敷料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7.变态反应性鼻炎取新鲜花椒100克及半夏200克混合,晒干,研末,过100目筛,药粉盛于经消毒处理后的干燥瓶内备用。治疗时可直接将少许药粉吸入鼻孔或用消毒棉签蘸取药粉少许吸入鼻孔。每天3~6次,7~10天为1个疗程,共用3~4个疗程。
8.急性乳腺炎生半夏、葱白各等量,共捣为泥,做成枣核大小的栓剂,塞入健侧鼻腔,30分钟后取出栓剂,每天3~5次。
9.疟疾生半夏6克,捣烂置于胶布上,于发作前3~4小时贴于脐部,可控制发作。
10.鸡眼用药前先洗净患处,消毒后用手术刀消去鸡眼的角化组织,使呈一凹面,然后放入半夏末于患处,外贴胶布。
11.牙痛取生半夏30克,捣碎后置于90%酒精90毫升中,浸泡1天后即可,以棉球蘸药液塞于龋齿洞中,或涂搽痛牙周围。
12.瘢痕疙瘩生半夏末、三七末各等份,调匀密贮。每取适量,醋调敷患处,每天1~2次,治疗因外伤而留瘢痕疙瘩。
13.小儿流涎生半夏末适量,加陈醋调成稠糊,睡前贴于两足心,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次晨去掉,连用3~5次。
14.头癣生半夏、斑蝥各15克。将两种药浸泡于200毫升白酒中,1周后用酒搽患处,每天2~3次。
15.外伤出血生半夏末3克,散布伤口,数分钟血止。又撒少许,纱布包,3天换药,伤口渐合。16.带状疱疹按陈醋10克,生半夏2克的比例,视病灶范围大小确定具体的用量,可使疼痛减轻,疱疹萎缩。
17.手足癣取生半夏50克,打碎后加入1斤醋,浸泡1周,搽患处,每天3次。一般10余次即愈。
【古代临床外用】
1.《濒湖集简方》载治喉痹肿塞,生半夏末搐鼻内,涎出效。
2.《肘后方》载治产后晕绝,半夏末,冷水和丸,大豆大,纳鼻中。
3.《补缺肘后方》载治奶发,诸痈疽发背及乳方,末半夏,鸡于白和涂之,水磨敷。
4.《仁斋直指方》载治小儿惊风,生半夏一钱,皂角半钱。为末,吹少许入鼻。
5.《纲目》载治重舌木舌,肿大塞口,半夏煎醋,合漱之。
![]() |
|
---|